新京报 最高法启用接访室新址 初访访民当天均可被接待
即使心情同样焦虑,但访民们终于可以在舒适的大厅里等待与法官面谈了。昨日上午,最高新京报院正式启用了位于朝阳区小红门乡红寺村40号的人民来访接待室和申诉立案大厅新址。这意味着以往因聚集大量上访者而形成的永定门东庄“上访村”将成为历史。 旧址曾发生危及安全事件 最高院昨日派出了高规格的参加人员,院长王胜俊带领所有副院长在寒风中参加了启用仪式。他随后在讲话中说,接访的法官应当“时时换位思考,积极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注重民意沟通,把握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立案一庭副庭长姜启波说,最高院将新址的来访接谈区设计为“回”字形,也是希望访民们“置身其中似有回家般的亲近感觉”。他坦承,永定门旧址“场所拥挤、设备老化、条件简陋”,而严重的是,由于条件所限,接访室的内部功能难以合理划分,各类案件的上访者聚集在一起,信访秩序难以维持,“多次发生危及工作人员和来访群众安全的事件,与最高人民法院担负的立案信访工作任务极不适应。” 初访访民当天均可被接待 新址则将最起码给访民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与卫生的环境。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新接访大楼共有三层,其中一楼为来访接待大厅和申诉立案大厅,二楼和三楼是分刑事、民事、行政、国家赔偿不同案件类型的接谈区,整个大楼可接访约1000人。 在登记窗口处,访民可根据案件类型选择不同窗口。12个登记窗口分为3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综合区,第二个区域是不服高院以上终审裁判案件来访区,第三个区域是不服中院以下终审裁判案件来访区。按照程序,访民们在填写一张登记表格后,即可在大厅等候叫号,而大厅的大屏幕也会滚动接访信息,左边的一块显示的是通知、参与诉讼注意事项等内容,右边的一块对已经经过法院处理、不再接谈人员的名单进行公示,并实时更新。 立案一庭法官张淑芬告诉记者,按照最高院的要求,初次来最高院申诉或者要求立案重审的访民必须在当天得到接待,案件不可积压,“最多的时候,我一天曾经接谈过十个访民。” 新印象 1 敞亮———大厅采用“张悬梁”钢结构采光顶,室内宽敞明亮,与没有窗户的法官接谈室形成强烈对比,立案一庭法官张淑芬说,“将最好的地方留给访民”。 2 消毒———大厅一圈均为紫外线消毒灯,达到医学标准,每天停止接访后,对大厅进行紫外线消毒。 3 通风———整栋大楼都是中央空调,空调系统装有新风机,即使来访群众较多时,也能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畅通。 4 无障碍———出入口设有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来访人通行。入口处还设有体温检测仪,对有病的来访人,劝导他们先看病治疗。 5 安检———接访大厅配有安检设备。一整套安检设备与首都机场的安检设备完全一样,安检的程序和严格程度也与进入首都机场登机口完全相同。 旧印象 “一室一厅”———访民们在网上对接访室旧址的环境有大量详细描述,并将其戏称为“一室一厅”。一个名为“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室的条件急需改善”的帖子中就说,“一间可容百余人的简陋的低矮简易板房,其中挤满了人,室内空气污浊不堪,没有任何调节气温的设备。在外面小院内露天有两个发放和接收表格的窗口供人们排队等候,如果遇到雨天未带雨具只好挨淋,冬天气温下降只好挨冻,夏天烈日炎炎只好挨晒。院外有简易的厕所臭气熏天。” 旧址探访 幸福路18号上访户搬家忙 永定门幸福路18号,胡同尽头两道红色铁门紧闭,原来悬挂的“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来访接待站”牌子已经不在。透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空荡的院子。破旧的房屋与不远处新建的北京南站对比鲜明。 铁门一侧的墙上,贴着一张接待室迁址的通知,也已被撕得残破不全。两侧搭建着10来个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塑料棚。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人从棚里弯腰走出来,“法院(接访室)已经搬啦,周六就关门了。”她从衣服兜里掏出一张购物小票大小的通知,上面印着搬迁通知以及新址乘车路线图,通知落款为最高人民法院立案一庭。 半小时内陆续有七八人前来,他们都不知道搬迁的消息。中年妇人热情地挨个给人指路。她说她叫王秀红,在这里上访两年了,平日以收破烂为生。 王秀红指着胡同口停着的3辆警车说,法院接待站已经搬家,警察劝他们离开,已经有很多人搬走了,但她还不知道搬到哪里。“想搬去新址,但那边太偏,收不了破烂。” 王秀红很羡慕她的“邻居”一家三口,因为他们将一辆三轮车改装成了床,驾着车搬“家”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