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民法必须法典化 人格权法必须独立成编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9
摘要:法制网 民法必须法典化 人格权法必须独立成编 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任所在,然而在民法对财产权利的保护步入日益全面的局面时,对人格权的保护却止步不前,整个民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因此被严重制约。 2011年11月12日,全国人格权法研讨会在
法制网


民法必须法典化 人格权必须立成

  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是民法的重任所在,然而在民法对财产权利的保护步入日益全面的局面时,对人格权的保护却止步不前,整个民法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因此被严重制约。

  2011年11月12日,全国人格权法研讨会在渝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西南政法大学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重庆市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承办。人格权法研究领域共五十余位专家从各地抵渝,会议期间,专家们就“人格权的属性”、“人格权的保护”、“人格权法编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等论题进行深入讨论并交换意见。中国民法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利明指出,民法必须法典化,人格权法必须独立成编。

  人格权的外延不能无限延展

  人格权的外延不能无限延展,例如姓名权不能归类到人格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永军认为,姓名权并非人格权。首先,它与人本身并无关系,即并非人之所以为人的必备要件,人无姓名并不影响其存在。其次,人格权不能被放弃,而姓名权可被改变、可被放弃。我国学界对姓名的历史并无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欧洲民法典中姓名权都有规定,但人格权没有规定(瑞士和德国的民法典从未规定人格权,却专门规定姓名权,法国民法典没有人格权规定但有姓名权),究其原因,在西方人看来,姓名权不是人格权而是身份权。我国将姓名权放入人格权的做法是不对的。

  基于人格权的属性,可对自然人人格进行区分,其麾下的商事人格权具有相对的可继承性。对外经贸大学苏号朋教授认为,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权虽具有强烈的身份归属性,即与自然人的物理存在相始终,但并非意味自然人所具有的商事层面的人格权益不能被剥离出来并被赋予可继承的性质。以美国的公开权制度为例,具有公开权的自然人死亡之后,其所拥有的公开权在法定期限内不灭失,并可由其继承人享有,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法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即附加在公开权之上的财产价值使得在原所有人死亡后仍然可为其继承人带来财产权益。

  人格权不仅是民法上的权利,也可将其作为宪法权利进行理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典研究所所长张红博士认为,第一,人格权作为一种权利,在理论上和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是并列的,它是一种以人的精神人格尊严自由为内涵的权利。第二,从历史和比较的维度考察,虽然我国已有两个司法解释谈到了人格权(关于名誉权的两个司法解释),且《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也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人格权,但所有立法包括宪法的第37条,第38条和宪法第13条的第二款都无“人格权”这三个字。人格权作为宪法上的权利与作为民法上的权利是有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两部法律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的不同。

  法人人格权的确立是建构法人制度的核心。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谭启平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张力教授就“法人人格权立法问题”进行主题发言。他们认为,民事主体制度的完善与人格权法编的构建息息相关,立法者和学者应研究的基本问题应是如何定义法人的外延,具体而言,应对法人的内涵作扩大的解释,即将自然人之外的其他组织,通过最基本的抽象人格制度,即团体人格来建立一种新的法人制度。但是具体采取哪种模式,在理论上还有继续深入探讨的意义。

  人格权法在未来民法典中必须独立成编

  民法必须法典化,人格权法必须独立成编。中国人民大学王利明教授认为,民法法典化势在必行。第一, 民法体系化意味着价值体系化。法典化可利于研究立法背后的原则和精神。法律人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条文本身的理解。只有价值在统一和谐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民法价值的实现。民法体系化与价值体系化,二者不可分割。第二,民法价值的多元化趋势需要民法法典化。民法以单一的私法自治理念作为核心价值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现代民法应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价值。从一定程度上讲,人文关怀已经形成对意思自治的限制,即当人文关怀与意思自治冲突时,应取前者而舍后者。第二,人格权法必须独立成编,因为传统民法是不完整的。财产权通过物权债权已独立成编,身份权通过继承制度也已独立成编,但人格权还没有,这既造成现代民法体系的不完整,也不能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怀,更不能体现出现代民法价值的核心、导致造成一些误区的产生。

  误区一,有人认为制定侵权法已足够。但作为一部救济法,是不能代替人格权法的;误区二,有人认为人格权法的内容很狭窄。事实上人格权法的内容可以很广泛。比如其他法律无法做出回应的隐私权、个人信息资料权、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等,都可被人格权法所涵盖。此外,河南省中级人民法院何志院长、重庆大学胡光志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吴春燕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孙鹏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耿卓博士、北京理工大学孟强博士均针对此论题做精彩发言。

  人格权亟待民法、侵权责任法的全方位保护

  清华大学王洪亮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王洪教授、西南大学阳雪雅博士针对人格权的保护进行主题发言,认为人格权的具体权益亟待民法、侵权责任法提供全方位保护。其中,王洪亮教授从侵害人格权所获利益的返还进行发言,王洪教授则集中探讨了如何对人格上的财产利益提供民法保护,阳雪雅博士更从“劳动者自愿放弃休息权”的角度探讨对人格权进行全方位保护的必要性.

  本次全国人格权法研讨会在热烈的自由讨论环节中降下帷幕。希冀此次名家云集的思想碰撞能为我国民法典的起草、人格权法的完善,以及我国现代法律体系的进步着上精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