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 案件卷宗也有“身份证” 智能安全管理再创新 本报讯 (记者 卫建萍 通讯员 高忠伟)记者近日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获悉,由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试点运行的基于电子标签(RFID)技术的档案智能安全管理系统日前通过专家评审。此举是上海法院继全面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之后,对实体纸质档案进行智能化安全管理的又一创新举措。该技术的运用将极大地有利于提高法院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上海法院从档案卷宗的安全监控入手,由高院部署,闸北法院试点实施,运用该技术先后研发了档案自助借阅、案卷追溯监控、库房实时盘点等一体化管理系统,克服了超薄卷宗低识别率等技术难点,实现了卷宗远距识别率100%的设计目标。 该项目试运行一年多来,闸北法院已对约4万册案件卷宗加贴了电子标签。其中,自助借还154册、档案交接38批次、库房盘点4次。尤其是快速盘点功能,原来手工盘点库房一次需要60天,而现在仅用3天,且识别率均为100%。 “电子标签就像一张‘身份证’,其唯一性和永久性,彻底解决了法院海量档案卷宗交接繁琐、盘点不清的老大难问题”,上海高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此外,电子标签不仅性能达到规定要求,而且价格低廉,性价比高。” 上海法院自2007年开始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全市法院历史档案的电子化工作,且新生成的诉讼卷宗均能在两周内完成扫描并联网应用,此项工作已实现常态化运行。而电子标签技术的运用,使法院案件卷宗在内容上纳入互联网的同时,进一步在实体上纳入物联网,从而实现了电子卷宗和纸质卷宗的有机聚合和智能管理。据悉,上海法院将进一步优化完善、扎实试点、健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在全市法院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