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业界动态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北京法院网络直播庭审占全国半数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法制日报 敢闯敢试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改革以首善标准打造看得见的公正 北京法院网络直播庭审占全国半数 仔细研读一组来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法制日报》记者发现,案件数量高位运行,审判压力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北京法院不容回避的现实。 2008年至2012
法制日报


敢闯敢试推出多项便民利民改革以首善标准打造看得见的公正 
北京法院网络直播庭审占全国半数 

    仔细研读一组来自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法制日报》记者发现,案件数量高位运行,审判压力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北京法院不容回避的现实。
  2008年至2012年5年间,北京法院受理各类案件数量达208万余件,审结207万余件,收案量上涨23.7%,结案量上涨23.5%。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在存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审判压力如此之大的情况下,5年来,北京法院系统以“确保当事人在首都法院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为目标,创新审判机制,延伸审判职能,强化法治保障,通过严格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提升司法能力,提高审判质效,打造让百姓看得见的公正。

    专业审判提升司法能力
  “10天后案件将在法庭宣判,到时请您准时参加。”近日,在海淀区人民法院内,一起交通事故纠纷刚刚审理完毕,当听到法官韩毅强的告知时,刘老太竟然有些不敢相信。
  刘老太是因为老伴乘坐公交车不慎摔伤,事后却得不到合理赔偿,不得已才与公交公司对簿公堂的。到法院之前,不少人都跟她说打官司很麻烦,没个一年半载判不下来。出乎她的预料,案子到海淀法院后不到一个月就出了判决结果。
  刘老太的这份“幸运”主要得益于海淀法院对交通事故赔偿案件实行的专业化审判机制。
  2011年年初,海淀法院成立北京市首个交通案件专业审判庭,集中审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针对类案特点,该庭推行定期宣判制度,设立交通速裁组,规定一般案件应在7天至15天内宣判,简单案件由速裁组负责审理,一律当庭宣判。成立当年,该庭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94.2%,且上诉案件无一件被发回重审。
  据吴在存介绍,在北京法院系统内,像海淀法院交通法庭这样的专业审判庭室已不少见。近年来,全市各级法院都已成立独立的劳动争议审判庭室,三分之二法院设有独立的少年法庭。丰台区人民法院先后成立两个专业审判区、4个专业化民事审判庭;顺义区人民法院率先成立专门审理侵权赔偿类案件的“赔偿庭”等。2011年开始,北京又在西城、丰台、平谷和门头沟4区法院试点民事审判小额速裁工作,促进案件繁简分流,许多速裁案件实现当即开庭、当庭审结、当庭送达、当庭执行。截至目前,试点法院速裁案件调撤率96%,平均审理期限仅10.5天。

    机制创新彰显为民理念
  自从密云县人民法院将法官们全都派到“网格”后,基层村社发生的涉法案(事)件,村民们都会第一时间找到“网格法官”,而法官们到村里送达、办案,也会先跟网格的格长们通个电话,摸摸情况。一来二去,不仅基层矛盾少了,而且法院找当事人难、调查取证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密云县法院院长马强告诉记者,密云县法院借助县内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平台,推动法官进网格,通过延伸司法职能,不仅解决了审判实践难题,而且形成了以“网格员参与”为依托,以“基层组织、职能部门联动配合”为支撑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为诉前化解基层矛盾起到重要作用。
  赵海是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名普通法官,可他每天的工作却不是坐堂问案,而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辖区各个街道、社区,指导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工作,帮普通居民调解纠纷。从2007年成为“巡回法官”至今,赵海已经调解1万多起纠纷,带动辖区150多个社区民事案件起诉率明显下降。
  记者了解到,过去5年中,推行诉讼服务改革、落实便民举措,始终是北京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强化能动司法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过程中,法官们走进“网格”,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百姓家中,打造出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法律大篷车”、东城区人民法院“一驻两进”、延庆县人民法院“春秋季巡回审判月”等一系列诉讼服务品牌。此外,民商事上诉案件远程视频庭审工作目前已在多个法院全面推开,家住北京远郊区县的当事人再也不用为到市里参与上诉案件庭审而奔波。
  2010年8月,一项全新的立案诉讼服务改革在海淀、丰台、房山和昌平4区法院试点,将以往立案后才进行的送达、程序审理和调解工作,全部前移到立案阶段。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要求立案的纠纷在正式立案前被成功化解,部分法院民商事案件审理期限比改革前减少近20天。

    多元调解探求和谐新路
  2013年伊始,西城法院就与该区工商业联合会、区商会、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等6家行业组织签下诉调对接合作协议。
  而在海淀法院,“商事特邀调解员”制度已经运行5年。在商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威望的企业家“变身”法院特邀调解员,拥有商事案件调解权,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主持调解工作,最终形成的调解协议由法院负责审查和确认。这样一套工作模式,使得海淀法院商事案件调解率节节攀升。截至目前,商事特邀调解员们已经调解案件113件,成功率达83%,且调解成功的案件当事人均自动履行调解协议,无一进入强制执行程序。
  吴在存告诉记者,近5年来,北京法院推进调解工作专业化、类型化和多样化,提高调解案件自动履行率、当庭履行率,并不断总结调解经验,推广“息诉多、效果好”的调解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在此过程中,海淀法院在中关村五大卖场集中设立电子市场调解室;密云法院在辖区开发区管委会成立商事纠纷调解工作室;房山法院则与工商局联合成立经济合同争议行政调解中心,建立3条经济纠纷工商联动调解绿色通道。继东城法院率先与北京市保险行业协会启动诉调对接机制以来,朝阳、西城、丰台、石景山等法院也先后与该协会开展合作。截至2012年2月,全市法院通过诉调对接机制调解保险纠纷案件662件,履约率达100%。

    公开民主树立司法公信
  因房屋所有权纠纷,年过八旬的于老汉将弟弟一家人告上法院。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负责审理此案的昌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来到当事人所在村委会就地开庭。法官还在临时搭建的法庭里支起电脑,全程图文直播庭审过程。
  如今,在北京法院,几乎每个工作日至少有3个正在审理的案件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步直播,部分关注度高的案件还会进行同步视频直播。几年下来,北京法院的网络直播案件庭审总量已经占到全国法院直播总数一半以上,上网“旁听”成为北京市民参与司法活动、监督法院工作的重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司法公开”、“司法民主”理念正在北京法院各项工作中越来越鲜明地体现出来。
  2009年年初,“12368”法院公益热线在北京正式开通,北京市民要查询法院联系方式、乘车路线、工作流程等信息,只需要打个电话或者发条短信。2010年,北京高院重新修订裁判文书上网规定,决定在保护当事人及其代理人隐私的情况下,将裁判文书全文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从此,打官司对老百姓来说变得不再那么神秘。
  据吴在存介绍,北京法院的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主动开门接受监督。2011年3月,北京高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工作的意见》,将陪审员工作范围扩大到审判、执行、鉴定、拍卖各个环节,规定一审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议庭一般都将由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组成,使人民陪审成为全面监督法院工作的又一主力军。
  吴在存表示:“北京法院要在公开、民主的环境下,真正地做到公平、公正。”
    本报北京1月23日讯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