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到录取短信并交纳1.5万元学费后,来自辽宁的律师赵庆杨本以为可以顺利入读中国政法大学法硕专业在职研究生。让他没想到的是,随后他被学校通知,他需要与另外一名同分数女生协商谁被录取。更为蹊跷的是,在该女生放弃入学机会后,学校因“录取系统已关闭”为由拒绝录取赵庆杨。3月21日,赵庆杨将中国政法大学起诉至昌平区人民法院,昌平法院在4月1日已受理此案。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回应称,校研究生招生部门从未向该生发放任何录取通知,该事件已进入司法程序,学校会准备证据应诉。 通过司法程序把学校诉上法庭,是这名考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最后武器,不管法院判决如何,这起事件都暴露出该校招生的不规范。要维护考生的权利,高校必须完善招生管理制度。在目前自主性更强的招生中,出现这样的招生混乱,也折射出一些高校尚欠缺相应能力,所以需及时补上。 根据媒体报道的信息,该校的法学硕士招生,至少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让学生自己去协商谁放弃录取,而不是由学校出面与学生沟通;二是在还没有最终决定录取学生前,就让学生缴纳学费,而且缴纳学费通知不是由学校统一发出,而是由教师转发,这就让责任难以界定,学校完全可以把责任推给教师,说不代表校方意见,但对学生来说,教师无疑是代表校方的,学校的招生老师都不能信任,那学生还能信任谁? 我国高校专业硕士招生,学校的自主权相对较大,达到复试线的学生参加复试,还有学生可能放弃录取,学生放弃之后还要补录,这和国外大学的招生有些类似——由于一名学生可以申请多所大学,同时拿到多所大学offer,因此,学生放弃录取学校再发录取通知的情况很常见。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包括限定时间接受offer,接受offer时要交订金,学校每年多次招生多次录取等。 但我国高校的专业硕士招生,却没有这些制度设计。一方面,虽然学校有更大自主权,但总体来说,这还是一次集中录取,学校并没有一年多次招生多次录取的机会,而且招生时间节点卡得比较紧,这让具有市场选择性质的招生遭遇计划安排的困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招生只是被动接受学生档案,然后进行录取,参与招生的人员只是处理一些行政事务,当招生的自主性变强,学校原有的招生模式,就不太适合了。 其实,借助现在的互联网平台,高校完全可以把学生报考学校,发放预录取,接受预录取,缴纳订金,缴纳学费,选课整合起来,所有来自校方的权威信息,都通过官方渠道发给学生,而不是由招生老师单独联系、通知学生,前者会让招生过程公开、规范,后者则可能由老师个体介入而滋生乱像,包括教师打着学校旗号给学生提要求,这会损害学校招生的公信力。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改革,这一改革就是要求大学必须提高学校治理能力,用好政府下放的自主权。为此,对于学校在自主招生、自主办学中出现的任何疏漏,都不能等闲视之,要高度重视,并从制定建设入手以堵住疏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