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缺乏爱的教育导致冷漠与暴力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4-22
摘要:据安徽商报报道,4月15日晚,蒙城县范集初级中学一班级的晚自习课上,几名学生拒交考试卷并辱骂老师,矛盾升级,发展到学生围殴教师。视频显示,教师对学生先有掐脖、掌掴——矛盾的激化不能排除这个因素,围殴中有学生甚至用板凳砸老师。 报道说,目前警

  据安徽商报报道,4月15日晚,蒙城县范集初级中学一班级的晚自习课上,几名学生拒交考试卷并辱骂老师,矛盾升级,发展到学生围殴教师。视频显示,教师对学生先有掐脖、掌掴——矛盾的激化不能排除这个因素,围殴中有学生甚至用板凳砸老师。

  报道说,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此事。但是,仅仅将它看作一个治安事件肯定是不够的,对事件的分析,不能止于当事双方的行为本身。我们更应将此事作为一个教育事件来看待,我们更应该追问:为什么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都偏离了自己特定的身份、职责(任务)及特定的环境(校园)?观察范围再扩大一点,还应该问:为什么这类事情会在教育领域里长期存在而得不到遏制?

  那么,什么力量可以或可能遏制这类现象?现行教育体制为什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答案是明确的:我们的教育缺乏“爱”。很多青少年的成长环境缺少爱,甚至,教育者自己也缺少应该得到的爱。

  爱,应该是教育的灵魂,但是,我们往往将它仅仅理解为教师的个人素质。爱的终端体现,也常常是师生间的互动。因此,我们很少考虑:教育管理是否保护、鼓励这种爱,教育管理的种种制度、各个环节,是不是以“爱学生”为中心来设计的?很遗憾,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成分,更多地体现为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行为,即使是这一部分有限的爱的成分,还要被打掉一些折扣。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出发,而是学生之外的因素出发的。教育的最高决策者以学生为本位,设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他将来应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他的人生属于他自己;另一种教育目的的出发点,是把学生培养成别人所需要的样子,以满足其他因素的需求而不是学生自身生活为需求。简单地说,前者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人,后者把学生培养成别人的工具。

  教育的出发点的不同,完全可以让同一个教育、教学行为呈现出不同的面目。学生功课没完成,或存在学习障碍,教师会替学生着急,想办法改变,这个过程中教师即使有急躁甚至易怒等现象,学生内心也完全懂得老师的心意;如果是为了升学率,为评职称等教育行为之外的因素,教师会表现出另一种状态,学生也完全能感知到。但是,现在的教育都讲究量化考核,考核内容都是看得见的数据:分数、升学率;考上重点的多少,比某校多几个或少几个……但是,很多更重要的教育工作是无法统计、量化为数字的。教育体制、教育评价体系中如果不鼓励、保护老师的爱心,教师的爱心就会萎顿,这样的教育环境就容易出现各种暴力行为。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心灵的冷漠与暴力。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