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是不是贫困大学生的隐私?从理论上说,贫困不应该成为大学生的隐私。道理很简单,贫困是指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好,贫困可能是由疾病、受灾、人多劳动力少、下岗失业、创业破产等导致。这种贫困是一个客观事实,但不是一种耻辱。大学生有什么必要隐瞒家庭的贫困事实,把家庭贫困当作一种不能为别人知晓的“秘密”呢?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连可以获得资助和救济的权利也放弃了,以至于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难道隐私权比吃饱饭还要重要? 即使你把家庭贫困当作隐私,在进行权利排序时,也不能把隐私权放到不适当的高度。就社会而言,保护隐私权是不能损害公共利益的;就个人而言,隐私权也不能高于生命权和生存权,否则隐私权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大学生隐瞒自己家庭贫困的实际情况,首先是因为家庭的贫困而心理自卑、孤僻、压抑,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家庭贫困,在申请补助需要公开家庭贫困情况时尤其如此。当申请补助要把自己认为最自卑、压抑的事情公开示众,他们会感到这是对自己隐私和尊严的伤害,有人甚至选择放弃申请。这时候,我们对他们去讲“人穷志不短”,追问贫困学生“如果连自己贫困、需要接受帮助资助的事实都不能承受,今后怎么能面对人生更大的困难”,的确显得有点过分,调子有点太高了。 是什么让贫困大学生变成如此敏感、脆弱,以至于要遮盖家庭的贫困?如果只是个别大学生这样,还可以说是他自己的思想走上了岔道;如果更多的大学、更多的贫困生都有这种看法,那就要更多地归因于环境的影响。这里首先要说社会大环境。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而是所谓“越富越威风”的时代了,富了就有地位、有势力,赢者通吃,甚至到了“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的地步,贫穷则寸步难行,处处困难。 其次,大学的小环境也不能忽视。大学里如果能淡化贫困差异,让全体学生都过相对统一的学校生活,穷学生不会“丢脸”,富学生也没机会“露脸”,这时候就是谁的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谁就受到更多的尊重。如果一个富裕家庭的学生成绩和素质很差劲,其纨绔子弟的做派只会让人瞧不起,贫困生还会感到自卑吗? 这样看来,贫困大学生把贫穷当做“隐私”,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致。社会大环境是很难改变的,但大学能做到的是营造良好的小环境,让贫困生能够平等地享有尊严,他们的脆弱心理才能有所舒缓。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救助时,既考虑监督和公开,又注意保护隐私,两者需要统筹兼顾,妥当把握。 尽管我们愿意从环境角度去理解大学生的“遮贫”,但我们还是希望更多的受助贫困大学生能够如实公开自己的基本信息,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家庭贫困,然后再用优秀的表现树立自己坚强、良好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一个挑战习俗、挑战命运的时代娇子。这也正是古人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不失志、富不癫狂”的修养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