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继“友善之墙”之后开封又新出现的一种“待用公益”新模式——“墙上便饭”。记者在“老西关”餐厅看到,点单台左侧有一张绘制精美的爱心展板,展板上侧贴着的很多已付费的“爱心小票”。据餐厅老板黄先生介绍,这些“爱心小票”是爱心人士为陌生人享用“爱心便饭”的埋单,餐厅可以凭此免费提供给需要就餐的特殊对象。(《河南工人日报》3月4日《开封有种爱叫“墙上便饭”》) “墙上便饭”对于有条件的人而言,也就是一碗面或者一份便餐的开支,但对于需要帮助的对象而言,确实一份热气腾腾而又充满爱与呵护的“雪中送炭”。在慈善的领域内,不仅有慷慨解囊的献爱壮举,也应有涓涓溪水一样的点滴呵护。因而,即便是一份便餐,其背后更蕴含着一种对被关爱人的爱意和温情。在慈善的施与中,从来都只有给与否的选择,而没有大与小的界限。因而,即便是小小的“墙上便饭”,也是一种温暖的关爱和呵护,也是一份看得见的慈善与无偿的施与。不仅如此,这份小小的“爱心便饭”,更会让小慈善呈现出人性的温度,体现出一种人性的温暖。 “墙上便饭”从施与者的角度而言,是鼓励人们力能所及地献出一份关爱。这与都一掷千金的捐赠和慈善行为而言,注定是有距离和差别,但这样的举动,即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和意义,进而刺激公众的道德感和慈善情怀,同事更能让公众在力能所及的情形下献出一份爱,这是一种没有负担不会引发任何心理不适的给予与奉献。在看似小节的背后,其实是让每个有条件、有机会的人享受奉献的愉悦和快乐,这无疑也是在拉近慈善与普通公众的距离。这对于慈善普及和增加公众慈善参与幸福指数而言,其鼓励和肯定意义毋庸讳言。这其实更是在鼓励公众慈善,在激发公众中间普通的慈善热情,这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对于爱心诱发和公众慈善慈善幸福指数而言,意义值得肯定。 同时,“墙上便饭”让公众慈善趋于理性支出,也让这种慈善表达与受施者之间取消了对视和近距离的不适感。这必定能从最大程度上消除受赠者的窘迫和困尬,更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慈善受惠者的隐私暴露担心。对于被救助、被帮助的对象而言,心理敏感程度和担心曝之于公众的窘迫程度更甚。因而,这种让受助者更加坦然而了却尴尬的“墙上便饭”,其实更体现了一种对弱者关爱的人性呵护。“墙上便饭”虽小,但其人性温度却柔软而动人! 慈善永无止境,爱意从无大小,只要我们无私地去关心、关注和呵护他人,只要我们能力能所及地奉献爱心,进而让更多的受助者得到爱与温暖,这份爱无论大小都值得效尤和推广。同时,让施与者的队伍因门槛的平常而更加庞大,让受施者徜徉爱海时没有不安和符号化的尴尬、困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幸福和愉悦,而每个人也能体现到爱的温暖和人性,这个世界岂不是个更加和谐美好和幸福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