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曾常驻的欧洲,早就实行了街区制。从欧洲各大城市的卫星图上可以看出,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勾勒出一个个小街区。每一栋楼都紧靠公共道路,完全是开放式的。印象中,除了一些王宫、王室行宫、军事单位以外,很少有长长的围墙。即使是一些领导,也习惯住在没有围墙的住宅里,说明无围墙的“街区制”在这里习同寻常,深入人心。说到底,这是一个社会传统与习俗的问题。 “街区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牵涉的是一整套城市管理、社会治理与安保系统工程。“街区制”不仅让城市交通“毛细血管”通畅,而且让银行、百货店、服装店、面包店、咖啡馆、理发店等深入社区,住户们无须绕过围墙,下楼就能解决诸多消费、生活问题,非常方便。更何况,这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让社区不再是单纯的“睡城”,而成为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完整社会。我在比利时之时,家对面就是银行、咖啡馆、餐馆,楼下是西班牙人新开的一家酒庄。在柏林,隔壁楼下就有面包店和杂货店…… 在欧洲,即使“富人区”,也没有用大围墙围起来,而是依靠房价的市场调节、物业和自律就能维持高档社区的品质。常驻芬兰的同事告诉我,一旦门前花园里草没及时剪,就有邻居抗议:乱糟糟的花园会影响到整个社区的“脸面”。 安全问题是国人对“街区制”的最大疑虑,欧洲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法律上的震慑最为关键。“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著名典故在欧洲深入人心,西欧各国法律对私人住宅进行严格的保护,许多经典案例对此有生动的阐述。虽说欧洲如今鲜见对擅闯民宅者开枪自卫的案例,但“非请莫入”依然是欧洲社会通行的规则。 治安大环境不容忽略。西欧社会秩序相对良好,早已消除了城乡差别,甚至乡村的生活比城里好。尤其是德国,失业率长期保持低水平,小偷小摸明显比欧洲其他国家少,我倒是碰到过不少拾金不昧的“雷锋”。因此,不需要高高的围墙来防止偷盗。当然,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西欧社会治安这些年有恶化的趋势,但鲜见有动议说要建封闭社区来应对。 社会综合治理也很重要。街区制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交通、社会综治、卫生环保等方面综合处置。我到过的西欧各大城市,管理都比较有序,少有脏乱差的情况。 守住最后一道门禁有讲究。街区制并不是对治安放任不管,相比之下欧洲人比国内更看重大楼门禁的管理。在西欧,大楼门禁都是电子的,住户刷卡进入,鲜见不负责任地“挡门”现象,对陌生人的进入很警惕。在比利时生活时,我们楼一层就住了一位负责物业管理的老太太,算得上是我们楼安保的“主心骨”。老太太负责打扫好整座楼公共部分的卫生,让楼龄几十年的大楼清清爽爽,她还监督各家垃圾分类情况,时常盯着门禁,尽心尽力,几乎成为全楼住户的“亲人”。她还养了一条大狗,晚上大门若有异动也不怕。 当然,世界各地传统与习俗不同,欧洲的经验只能为他山之石,可借鉴不能生硬照搬。我们长期受“围墙思维”“大院文化”熏陶,推行“街区制”还得慢慢来。24日,住建部网站刊发住建部新闻发言人文章指出,要认真全面理解好“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中“逐步”两个字。“逐步”就是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 拆围墙,首先要拆心中的墙。作为一项系统性社会改造工程,缓而图之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