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回家”成为中国人不变的主题。如今,家在哪里?家在手机的这端,因为用移动终端购票成为不少人的选择,有回家的期盼;家在手机的那端,因为“人在家里,心在手机上”,多了低头自嗨、少了人伦亲情。 曾有一张漫画这样描述:几个人在海滩上晒太阳,过了一段时间,肚子上却留下了印痕,双手捧着玩手机的形状被投射下来了。显然,“机不离手”成为现代人普遍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形成了“低头族”,而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冷落了情感。这样的景象在春节团圆之时一码码地上演,家庭聚餐时各自刷机、朋友聚会时人不离机、串门叙旧时随看手机,甚至家人之间的欢乐源自抢红包……不禁令人质疑:过年,过得是团聚的人气还是自娱自乐的“机”气? 没有“聚精会神”和“心不在焉”这两个词更能形容“低头族”了,妈妈的叮咛嘱托都比不上铃声一响。不少回乡人都盼望着尝尝家乡饭、说说故乡音,可是临时的寒暄在极短时间内,就被不经意间的手机声中断。又发红包了、有人来微信了、朋友圈还没有刷、新推送也没看,于是“聚精会神”地看手机,“心不在焉”地对付话。不管妈妈说什么都应“是”,无论爸爸问什么都答“哦”,这样截然相反的人机状态,让家庭氛围变了味、让家人关系变了质。 可以低头,但别忘情。不可否认,科技改变生活,尤其智能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只需一键就能沟通你我。也要看到,移动互联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远了,虚拟对话多于真实交流,信号传递多于眼神沟通,哪怕相隔咫尺的人都选择用微信传话。手机替代家人,成为情感的另一种补充,不免是一种悲哀。仔细想想,饺子出锅会夸一夸家人的手艺好,还是先拍张照放在朋友圈?新年的钟声敲响,是像以前那样给父母拜个年,还是迫不及待地准时在凌晨分享心情?答案因人而异,可不同的行为选择意味着表达爱的程度。一旦不忍放下手机,就会忘了情归何处,忽视“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无疑羁绊了相聚时的亲情与温情。 曾有则新闻报道,一位老人见到儿孙们好不容易都回来团圆了,别提多高兴,可一家人坐在一起却很少交流,他们时时刻刻手机不离手,想说话也没机会,难道他们真的就那么“忙”吗?老人一怒掀翻餐桌,背后的心酸和心伤可想而知。“父母盼儿归,儿归难相亲”,亲人变得生分,熟人没了热乎,这样的新年如同在寒冬里用凉水洗澡,不仅周遭都是冷意,而且很容易让情分“感冒”。 “要不把你的手机绑在我头上,这样你至少可以看着我”。此声的无奈警醒着还在归途的游子:过年了,回家了,请放下手机、抬起头来,还有什么比用心呵护家人亲情更温暖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