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交通拥堵费,“收了”更要“收好”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作者:柯榜凯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2-07
摘要:近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针对小客车、机动车实施更加严格的限行措施;并通过停车综合治理等措施,缓解首都拥堵。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说,未来北京将实施更加严格的需求管理,调节机动车保有和使用。(
近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针对小客车、机动车实施更加严格的限行措施;并通过停车综合治理等措施,缓解首都拥堵。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说,未来北京将实施更加严格的需求管理,调节机动车保有和使用。(12月4日《羊城晚报》)

这些年,在每个城市堵得快要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拥堵费”就成了撂狠话的那根救命稻草。限牌也限了,限行也限了,公交轨迹延伸了,绿色出行上墙了……奈何堵起车来,还是一眼望不到头。

有网友在段子里调侃,“能用一句话描述在北京堵车的感受吗?”“少小离家老大回!”这话虽过于夸张,却也幽默地表达了北京堵车的无奈与茫然。数月前,百度公司发布了一份全国50城市上班距离及时间排行榜。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上班距离和用时都进了全国前十。北京平均通勤时间最长52分钟,比全国平均值多了近半小时,通勤距离有19.2公里,也是最长的。

对于公共决策来说,终有一天,不在堵车中灭亡,就在堵车中爆发。其实,自2010年北京市宣布出台28条措施缓解交通拥堵时,拥堵收费就逐渐进入了讨论。2013年,拥堵费问题再度引发争论,当年北京发布了《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措施》,明确要求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规划低排放区,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城市堵到无路可退,雾霾重得不能呼吸——征收拥堵费,也是无可置喙。再说,新加坡伦敦也好,东京米兰也罢,这种市场化调节方式确实也成了拥堵问题的解颐之计。

以上道理,都不新鲜。换句话说,拥堵费从来就没人说不能收、不可收,关键是什么时候后,以怎样的程序来收,收了之后须到达怎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拥堵费征收的程序正义。一方面,看到拥堵费就骂“懒政”,这种标签思维显然缺乏理性。收钱虽然要肉疼,但不代表但凡收费的就要吐口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只要皇粮国税就能维持正常行政运行。另一方面,民众有误解、有担心,这是很正常的。有权不可任性,有疑就要回应。比如有关征收的时间节点、征收的地域范围、收费标准及效能监督,这些核心问题,都跟“钱”息息相关。

话说回来,拥堵费折腾这么多年,迟迟未能如约开征,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制度设计或民间舆论,都认可这样一个共识:在治理拥堵问题上,收费已是最后的底牌。换言之,不到万不得已,不以牺牲民众路权的姿态,平衡出行效率与环境生态。这是公共治理的善治考量,亦是新政顺利推进的基础。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最需要直面的:一是除了收费,其他功课真的都做好了吗?比如有数据说,今年以来,全国共查获路怒引发的交通违法行为1733万起,同比上升2.8%。小小开车习惯与品性,就能如此大概率影响道理交通安全秩序,那么,秩序疏导、规则构建,真的做到位了吗?二是这个收费的主意,真的好好征求民众的意见了吗?既然收费涉及千家万户,就要开门纳谏,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忤逆民意。审慎稳妥,把账算算清楚,掏钱的也才能更服气,收费的也才能更顺利。

一句话,交通拥堵费,就算非要“收了”,也请认真“收好”!

责任编辑:柯榜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