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正值周末,3岁的女孩阳阳(化名)跟着父母到成都崇州街子古镇玩耍。在一个杯子专卖店里,阳阳摔裂了一个杯子,店主喊赔25元。这对父母认为店家“强买强卖”,爸爸一巴掌打在阳阳脸上,说“杯子不要,把孩子赔你”,头也不回转身就走了。在分离9小时后,民警和好心人将小女孩送回在成都的父母身边,父母依旧只是埋怨店家讹钱,对女儿漠不关心。(11月30日《华西都市报》) 转眼间,3岁小孩摔裂一个杯子,因为赔偿问题陷入异常尴尬之中,“杯子不要,把孩子赔你”,令人愕然。由此可见,日常购物中因为不慎损坏商品,如果买卖双方各执一词,不能尽快达成赔偿事宜,事态就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对单方或者双方权益不利,甚至因此造成更大损失。 何况,表象之下,若有不良商家故意设套,让消费者落入赔偿陷阱,这岂不是让消费者陷入尴尬和愚弄境地?因此,一旦不慎损坏商品,相关部门在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前提之下,在损坏商品赔偿中引入第三方协商评估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厘清真相,才能客观公正的推定责任。因此,购物中损坏商品,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如果责任全在于消费者,该赔偿的还得赔偿,至于赔偿多少,依照什么标准赔偿,这些都可以充分协商。但现实中往往有这么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在人为设置“消费陷阱”的实例中,其中一项就不乏个别商家有意作祟,让消费者陷入被动,最终大多消费者赔了钱,赌了气,只能自认倒霉。如果这类商家的这种不良行为不能被相关部门“法眼”识破,让其受到应有惩罚和打击,那么他们或将就会变本加厉,变着法子侵害消费者正当权益。 当然,给损坏商品赔偿引入第三方协商评估机制,目的就是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工商、消协等相关部门介入,对买卖双方责任进行客观认定,根据双方责任推定进行赔偿,可以说是一种避免不公平、不公正、不客观的有效举措之一。评估协商中,应该看经营者是否对易损坏商品进行了有效防护、是否在消费者挑选易损坏商品时进行了及时提醒、商品摆放位置是否安全以及被损坏的商品本身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乃至商家对商品标价是否合理等,这些因素理应一并对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的比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一旦发生意外损坏商品,消费者应冷静应对,需要先分析造成损坏的原因,再确定自己应承担赔偿责任的份额;其次要注意经营者索要商品的市场价格、修复价格是否合理;双方无法自行和解时,收集好相关证据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申请援助,为双方权益进行协商评估。否则,类似一个杯子的“消费”现象多了,“意外”承担苦衷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殃及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己任的市场监管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