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免费之名骗取参与者的信任,进而实现其背后的商业目的,此类层出不穷的免费活动,理应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
□ 侯 坤 点击链接有免费的流量领,那还不赶紧点……停!千万别进去。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官微@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日前撰文揭微信朋友圈“领取流量”陷阱,揭露这都是“广告公司想筛选哪些手机号是有效的”,手机号码可不要随意泄露(11月25日《新快报》)。 如果有人直接出价几元钱要求购买我们的个人资料,相信我们肯定不会愿意卖给他,但如果他换了一种方式,用免费领取奖品的活动来套取我们的个人资料,却有许多人会上当受骗,在不经意间“贱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难怪有人曾说,“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时下朋友圈流行的免费流量赠送、免费奖品领取等等活动,无论最终是否兑现了活动的承诺,其最终目的大多是为了获取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或达成其广告宣传效果,称之为“免费陷阱”绝不为过。 从表面上看,各类免费活动无需花费任何成本,便有可能得到不错的回报,对于一些热衷于免费的人们来说极具诱惑力。因此难免有人会产生疑问:免费白拿的东西,究竟为何不值得领取呢?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注意到,参与免费活动的过程绝不是“空手套白狼”,而是会付出巨大的隐性成本。 这些所谓的免费活动,的确大多不需要参与者付出金钱成本,但势必要求参与者提交手机号码甚至个人身份信息等,来作为参与免费活动的基本条件。此时,参与者自以为白领了奖品占到便宜,其实极有可能已经因此造成了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诸多安全风险,最终往往得不偿失。更何况,还有类似免费领取流量这样的假活动,只是宣称会给参与者物品但并无实际行动,导致领取者不但失去了个人隐私信息还一无所得。可见,所谓免费活动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免费,并不会使参与者受惠,对参与者而言恰恰是实际付出远超所获物品价值的亏本买卖。 以免费之名骗取参与者的信任,进而实现其背后的商业目的,此类层出不穷的免费活动,理应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对此,发布活动的网络平台首先负有监管审核义务,它们有责任及时发现并清理欺骗受众的虚假免费活动,并严防利用免费活动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换言之,面对各类泛滥的免费活动,网络平台不能再坐视不理,必须采取有力行动加以管控,肩负起自身应尽的管理义务。当然,相关管理部门亦不能袖手旁观,依法整治免费活动同样势在必行。 另外,民众也应加强防范意识,认清各类免费活动的本质,不要轻易掉进免费陷阱之中。面对免费活动我们不能只被奖品吸引,而随意泄露个人隐私资料。免费活动主办方是否可靠、活动流程是否规范、个人信息安全又能否得到保障,这些都是我们在参加免费活动之前需要仔细考量的细节。如果不能确保活动的诚信可靠,或者对于个人信息安全存在顾虑,就不要轻易去参加此类免费活动,以免个人信息外泄甚至遭遇欺诈而蒙受损失。 总之,如果说一些不法免费活动是精心伪装的陷阱,那么,民众能做到的便是擦亮眼睛避免上当。而网络平台和相关管理部门则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义务,加强对免费活动的监督管理力度,全力填平形形色色的免费陷阱,构建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为民众的互联网安全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