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邪教组织活动猖獗 10年后邪教如过街老鼠 探访贵州石阡如何实现“无邪剧变” 石阡县,是贵州省铜仁市西南部的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县。2005年以前,当地部分村民因受裹胁诱导成为“门徒会”邪教组织信徒,信奉“一觉醒来米缸自动填满”“生病不用吃药”“种地不用化肥,不施农药”……
此后,石阡开始在全县开展“无邪乡镇”创建,着力“打”“防”“教”“帮”“扶”“转”六项措施。通过治贫与治愚、精准扶贫与无邪创建相结合寻求破题之道。多年后,石阡形成了“四防三帮两扶一改好”的工作模式,成为远近闻名的“无邪县”,非但再无新增邪教人员,就连当初那些误入歧途者,也已走上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发展正途。 那么,引发石阡“无邪剧变”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法制日报》记者来到石阡试图探寻答案。 信奉邪教踏上不归路 “对不起爸妈,对不起妻子孩子,那3年时间真是荒废了。”回想起漂泊广东的那段日子,黄世启仍然懊恼不已。 2002年,30岁的黄世启与其他同龄人一样,有了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孩子。按理说,靠着自家一亩三分地,黄世启可以过上不错的小日子。可就在那年快过春节的时候,一句“只要加入‘门徒会’,不用下地干活,第二天米缸就能填满”的宣传口号,在街头巷尾悄然流传。 黄世启心想,不费力就有收成,何乐而不为,于是报了名。第二天,米缸确实有了米。此后数天,米缸天天有新米增加,这可乐坏了黄世启。而后,当“门徒会”成员说要离开村子时,他舍下妻儿老小,带上家里仅有的3000元钱,跟着一行人来到广东。 “我是后来才知道,那些米是‘门徒会’成员趁天黑,偷偷倒进我家米缸的,目的就是让我相信世界上确实有不劳而获的事情。”黄世启回忆说,“到了广东,我的钱很快就被‘领头’拿走了,说是会费。再后来,我就跟着他们到处走,游说拉拢其他人‘入会’。”黄世启这一走就是整三年,留下年迈双亲、孤儿寡母苦不堪言。 这样的事例,仅是“门徒会”祸殃乡民的一个缩影。在当年被“门徒会”蛊惑的人当中,甚至有人险些搭上性命。 49岁的村民张某患了肺炎,听信“门徒会”妖言,“不打针不吃药就能康复痊愈”。后来,张某被家人强行送到医院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经过精心治疗调理才勉强挽回性命,但还是留下了病根。 在当年的石阡县,“门徒会”邪教组织渗透活动之猖獗令人震惊。据统计,2005年以前,石阡县有“门徒会”窝点62个,“门徒会”邪教组织在当地有骨干46人,裹胁当地群众1400余人,上到70岁高龄的古稀老人,下至10来岁的小学生,因信奉邪教而引发的悲剧不胜枚举。 祛邪正风社会齐参与 事情发生转机是在2005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6月初,石阡县集中查获“门徒会”参与人员上千人,其中被判刑1人、治安处罚100余人,更多的是批评教育处理。 “邪教的蛊惑诱导和传播蔓延,已经严重危害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及时铲除,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当然,在处理邪教问题方式上,我们并没有简单地‘一打了之’,而是‘打防宣’结合、‘帮扶转’并举,注重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形成横向成面、纵向到底的总体防控体系。”石阡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和平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石阡县“无邪教创建”活动得到中央和贵州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被授予“无邪教创建先进单位”。在2009年,贵州全省推进“无邪教创建”时,石阡县已针对实际情况,率先开启了有针对性的“四防”“三帮”工作模式,为贵州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成功范例。 “四防”即警示宣传防麻痹、守好家人防裹胁、全民参与防渗透、明确责任防反弹。针对邪教组织人员主要分布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实际情况,石阡县将反邪防邪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石阡县在县委党校建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把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必修课,强化县乡村干部走到哪里,防邪教育就宣传到哪里。针对“门徒会”邪教人员均系被裹胁的判定,将家庭作为反邪教第一防线,建立了以家庭明理人为主体的看护责任制、德高望重寨佬为主体的寨邻亲朋感化机制、以乡镇和村支两委为主体的管护工作机制。石阡县汤山镇金庄村把问动向、问健康、问生产和管行动、管教育、管转化、管帮扶的“三问四管”机制纳入日常工作新常态,营造了反邪防邪干部带头、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针对农村边远山区易被“门徒会”邪教渗透的实际,石阡县利用县、乡、村信息网络,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打工作机制和预警机制。通过强化包保责任,实行“主要领导包片、分管领导包村、具体负责人包组”,全面落实宣传、教育、管控和帮扶措施,每季度对原在册邪教人员和流进可疑人员进行逐一清理核实,逐人建好帮教档案,切实防止涉邪活动反弹。 “三帮”即党员干部帮思想、政法干部帮法治、社会各界帮文化。党员干部利用干群连心室和反邪教工作站两个平台,深入走访涉邪人员,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其思想症结,积极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政法干部结合“送法下乡”“法律六进村”“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等活动,进驻干群连心室,广泛开展邪教人员法治教育,强化与涉邪人员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谈等,有效预防涉邪人员家庭因民间纠纷、社会矛盾产生对抗情绪或重新涉入邪教组织。坚持开展“文化活动进乡村”系列活动,提高农村群众精神生活内涵,让涉邪人员、涉邪家庭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回归社会。 石固乡欄桥村的杨逢春,2005年因病加入“门徒会”邪教组织,整天“祷告”、宣传“生命粮”,死缠烂打拉家人、怂亲朋,遭到亲朋邻里“白眼”后,曾一度与家庭决裂。2008年起,乡、村两级帮教组织对杨逢春开展为期3年的“点对点”精准帮扶。终于,杨逢春彻底转化,还学会了烤烟种植技术,成为当地烤烟种植技术能手,带动周边22户流转土地种植烤烟,现年收入10万余元。 “信邪教,就等于过去吃鸦片烟。”杨逢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一语道破邪教之害。 标本兼治精准扶贫路 在采访期间,记者还了解到,与“四防”、“三帮”同期制定出台的政策还有“两扶”、“一改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