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海绵城市”建设能否根治逢雨必涝怪相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0-19
摘要:倪明胜(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 据中新社报道,日前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推

  倪明胜(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

  据中新社报道,日前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近年来,各大城市在遭遇强暴雨袭击后,总会引发严重的内涝灾害。排水系统脆弱不堪,使不少城市陷入“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尴尬境地。如何让城市不再雨中“看海”,一个看似多年来难以跳出的“治理怪圈”,随着近期国家打造“海绵城市”战略规划的试点推行,是否可以根治?

  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雨水综合消化能力。由于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这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网,随暴雨强度而不断扩建和反复加“粗”。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应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强化“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免疫力”,以确保城市真正在涝时能吸水,在旱时能吐水。

  沿此逻辑,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和生态布局,保护好现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尽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路面过度水泥和硬化,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积极拓展新的“海绵体”,从而让水在自然和城市间得以正常流动和循环。一言以蔽之,“海绵城市”打造的城市垂直系统,就是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蓄排相结合,走出一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路。

  当然,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全新定位,“海绵城市”建设还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陷入新的误区。由于南北城市的气候差异、不同的城市大小以及新老城区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模式尚未统一和达成共识。因此,立足于试点和个案城市建设经验的探索,防止违背规律,避免盲目上项目,避免因好大喜功、贪求政绩而出现的“拍脑袋”工程和搭车项目等。

  诚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地下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良心。只有“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某种意义上,“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实打实的良心工程,需要我们“里外”互动、和谐共生,全面整体优化城市的生态、生活和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的“里子”“面子”都出彩,城市才会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