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提及传统节日,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亲友团聚?放假?旅游?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以上几个方面或许几乎包含了当下绝大多数国人过传统节日的全部方式。是的,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节日变成消费的狂欢,并不奇怪。然而,过节的方式固然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但其背后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却不应该被冷落和遗忘。 在这一背景下,由国家网信办指导,光明网与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网络中国节”之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推出,可谓是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实践,既让人们可以更近距离、更便捷的触摸与领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核,也是对传统过节方式的一次现代化改造和丰富。 “网络中国节”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吸引网友广泛参与。比如此前的“网络中国节—端午”主题活动中,既包含端午节起源、风俗、文化、诗词欣赏以及漫画、图解。除对端午节知识的介绍外,专题内推出“书说端午”视频节目,同时约请国学大师、专家学者与大家共聊端午话题。而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网络中秋节将推出“网络秋晚”,它是一场融入了古琴弹唱、文学讲述和汉服艺术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网络再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网络传播,并以“微秋晚”的分段视频形式呈现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 借互联网的崭新优势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网络中国节首先是一次传统节日与互联网的创新式“触电”。传统文化固然厚重,但“酒香还怕巷子深”,在今天若还只是以静态的眼光和方式来看待与传承传统文化,显然已经行不通。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农耕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大多数传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已越来越大。在传播和推广上,关键要通过合理的载体来拉近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如此才能让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不至于失去时代感和亲近感,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发充盈。 互联网所代表的虽然是新潮、快节奏,但并非与传统文化不能兼容。必须承认,在今天的互联网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帮助,比如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模式就是值得探究的路径。将古典与现代巧妙结合,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植入开放的互联网基因,便成功实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化。由此,传统文化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不再是一个陈旧的概念,而是鲜活而近距离的文艺体验。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插上互联网翅膀,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如去年中秋佳节之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组织开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网上行”活动;此外,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也得到整体推进,如今年8月,《菩提清音》全国首家中华优秀经典有声传播工程正式启动,计划制作十部中华优秀经典网络有声读物。而网络中国节,将成为一种相对固定的对传统节日的新展示和呈现,并将日益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