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应对“跑站男”,社会救助需更细化

来源: 京华时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8-21
摘要:社会管理既要堵

  社会管理既要堵住“跑站”的漏洞,让救助资源真正流向需要者那里,还要避免规章的盲区,防止出现被救助者,却无法有效实施救助的情况。

  据报道,8月16日晚,西安市长安区救助站来了一位求助的小伙。工作人员在登记这个小伙子的相关信息时发现,他之前的救助记录高达185次。很多救助站都表示,对于“跑站”行为,目前政策上确实没有相关规定,但出于人道主义,会对其提供符合规定的住宿条件和饮食。

  所谓“跑站”,是指社会上某些人以长期跑救助站骗取救济为生甚至发财的现象。甚至,“跑站者也有QQ群,交流哪个救助站吃得好、住得好,好要钱”。一边是很多人不愿意滞留救助站,一边是“跑站”现象暗流涌动,两相比较,更觉社会救助工作之不易。

  就在前不久,《半月谈》记者通过深入调研,也让我们看到一些碎片化报道所不能展现的社会救助问题的另一面:社会救助就像医疗行业一样,有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一个亟待面对和化解的社会性困局。而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公众和体制双重的“理解”。

  首先,公众需要适当地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救助。就像不能通过医疗纠纷认识医院一样,我们也不能从极端事件中看待救助站。救助站确实是社会底层人员的庇护所,但社会救助站除了这些温情的一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跑站”人员,“有些求助者,我们给他买了火车票,他马上就到火车站退票换钱。还有的求助者,到了救助站,不给钱就不走”。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必须“经常直面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艾滋病人、被家庭遗弃的儿童等”。对于救助站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指责其过失固然容易,但要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恐怕并不轻松。毕竟,社会救助还是一份需要情怀投入的工作,但情怀并不意味着完全出于同情心做事,照章办事才是对所有人最公平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打破社会救助困局,需要整个政府体制通过理顺关系来化解矛盾。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当前对于社会救助,公众有不满,工作人员也有无奈,背后最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管理体制有死结。社会管理既要堵住“跑站”的漏洞,让救助资源真正流向需要者那里,还要避免规章的盲区,防止出现一线工作人员看到类似流浪乞讨、精神疾病人员等被救助者,却无法有效实施救助的情况,毕竟,他们个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的同情心买单。

  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将会越来越多地面对一面是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另一面是解决社会问题者自身又不断出现问题的情况,打破社会救助的困局也是这样。它需要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一面,也需要政府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化解之道,理顺自身管理体制。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