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补上制度的罅隙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8-14
摘要:高考录取年年有,今年新闻特别多。围绕着江西考生王希的故事,这两天清华大学、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各说各理,网上议论也正热闹。当事双方做出的声明太长、太专业,绕来绕去写了一大段,无非要证明自己程序严密、全无责任。但不懂行的外人看了只有蒙圈。要判

  高考录取年年有,今年新闻特别多。围绕着江西考生王希的故事,这两天清华大学、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各说各理,网上议论也正热闹。当事双方做出的声明太长、太专业,绕来绕去写了一大段,无非要证明自己程序严密、全无责任。但不懂行的外人看了只有蒙圈。要判定在这起事件中谁的责任更大,外行还真没这个能力。

  而这已不是今年发生的第一起有预录取优惠和承诺、高考分数踩了线却最终失之交臂的个案了。漏和捡漏,也许从有高考那一年起,一直都有。一分半分之差,一个志愿不当,都可能让你像高楼失脚,一跤滚下许多台阶。论原因,有时像命运和你开的一个玩笑,有时是个别人的疏忽或滥权,也有时,是制度设计中存在的一道罅隙——再完美的制度,都会有。

  今年高考录取“漏”得有点显眼。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在于改革——为了减少学生应试负担,往年早早进行的自主招生预录取,第一次被移到了高考后,选拔方式、范围和进度都要重新探索。从高考分数公布到一本线、各校录取线划定,时间相当紧凑。也因为没有时间周详计划、沟通协商,将工作做得细致到位,才会生出“两个分数线”。

  忙着推诿、指责或者打口水仗造一时热点,实在没啥意思。眼下最需要弄清楚的是,王希的档案,该不该、能不能撤档重投,让他进入“心仪”的名校?这样的个案,来年能不能不再出现?

  虽然只是关乎个别人命运的小概率事件,但它确实暴露出高考统一录取的刚性机制与高校自主选拔的弹性手段之间,存在的一道罅隙。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和不惟高考分数、自主选拔方式的扩大和增加,随着各地投档、生成分数线程序的更多自动化、“阳光化”和刚性化,罅隙也许还会生出更多、更大。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说,高考统一录取的刚性程序不该轻易打破。在同一批次录取程序结束之后,撤档改投,绝不是像开门关门这样简单的事。“特例”弄不好就会变成惯例,“自动生成”机制里“手动”调节一多,钻空子、走后门也会多了机会。但关乎一个人前途命运的选择,又需要慎重和人性化。以人为本,尽量不牺牲考生的利益与志趣,是教育者应持的立场。在高考改革持续推进的情况下,政府与高校如何从制度设计层面,保障录取的公平、负责,如何用好大学的自主选拔权,都是值得探讨和规范的问题。从社会舆论来说,又何妨多些宽容和鼓励。

  改革、出新,总会有瑕疵与漏洞,尽力完善就好。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