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面对“第二” 考验的是人格容量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7-22
摘要:日前,第56届国际“奥数”竞赛公布竞赛结果,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有媒体以“美国首次夺冠‘奥数’破天荒击败中国”为题报道,给人带来众多误解,首先是美国曾经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几次夺冠而非首次;其次,使用“破天荒击败

日前,第56届国际“奥数”竞赛公布竞赛结果,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有媒体以“美国首次夺冠‘奥数’破天荒击败中国”为题报道,给人带来众多误解,首先是美国曾经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几次夺冠而非首次;其次,使用“破天荒击败中国”的表达过于夸张。

自1959年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罗马尼亚举行,很长时间这一比赛仅有苏联、东欧等7个国家参加,带有比较强的与西欧和美国一比高低的冷战政治色彩。冷战后期,这项比赛的范围才开始逐渐扩大,成为100个国家参赛的国际赛事。因此,至今美国社会和政府并不怎么看重这一比赛,仅有那些真正把奥数当兴趣的人才参与其中。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而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则会非常投入。这些学生有兴趣的支撑,发展后劲很大,他们参赛获得成绩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结果的外显。

相对而言,中国自1985年第一次派两名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就把它当成一件为国争光的大事。政府参与组织培训,此后演变为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办各种培训班,给予升学优先等各种优惠和奖励。

中国队过去常常拿到奥数冠军,多由于受到过度激励的非常态训练。反倒是美国队在常态下的表现也并没有差到哪里,尤其是近些年常常是紧跟冠军。进一步分析参赛选手日后在数学专业领域的成就更能说明,不仅冠军和亚军不是胜败的鸿沟,冠军和其他名次之间也不存在胜败的天然屏障。所以,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的结果,并不足以作为影响中美两国国力对比可以依据的事件。

倒是我们的国民需要以平常心理性对待国际“奥数”比赛结果,以培养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发现和选拔数学精英为初衷,抛弃过重的功利心,不要把奥数当作度量一个学生通用的尺子,不要陷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的陷阱。

其实,正常的比赛就不会有永远的冠军,正如这次比赛题目选择委员会主席当杰·乔瓦塔那所言:“可能是因为某些年份的比赛题目属于中国队更擅长的类型,另外几年的比赛题目又是美国队的强项,不可能每年都是同一个国家夺冠。”

媒体和公众表现出的只能接受得第一、得第二就不能接受的心理,甚至调侃美国队中有一半多是中国人面孔,显示的是一种人格的狭隘和不自信。这种狭隘,很容易与单一凭考试成绩的评价制度相互激荡,侵袭和扭曲孩子的内心。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在任何一次考试或比赛中,能够通过积极进取得第一,显示的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能否正确对待未能拿到第一的现状,则显示人格容量。作为一个健全的人,这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如果只有或只追求一个方面,尤其是仅仅追求前一个方面,则很难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

责任编辑: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