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餐制是一项长期制度,需要制度执行者有极佳的毅力和充沛的热情,来保证政策延续性并能够长久坚持执行
□侯坤 7月14日,记者从四川省遂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悉,自今年9月1日起,遂宁所有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将严格实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陪餐制度,提高学校的食品安全意识,让学生吃得更安全。“陪餐制”要求学校食堂每餐必须指定一名校领导或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陪同学生在食堂用餐,并在餐后做好详细的陪餐记录存档备案。陪餐人员不仅要陪着学生吃饭、听取学生意见,还要定期对学校食堂的环境卫生、从业人员个人卫生及操作习惯等进行检查,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应立即反馈,并监督整改(7月15日《四川日报》)。 近来,校领导陪餐制已经在多地多校开始施行。目前,陪餐制在提高学校的食品安全意识及保障学生用餐安全方面,发挥出了一定作用。依笔者看来,陪餐制若想真正深入持久地起效,关键要突破三大难点。 其一,陪餐制是一项长期制度,需要制度执行者有较强的毅力和充沛的热情,来保证政策延续性并能够长久坚持执行,一旦天长日久后热情消退,陪餐制的执行很容易产生惯性懈怠,出现执行力度打折或执行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陪餐制需要得到细致落实,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避免浅尝辄止、流于形式的应付。例如,陪餐者必须始终真正品尝用餐,不能到执行后期阶段变成蜻蜓点水,甚至看一眼、签个字就走。如果陪餐制只是一阵风,对于监督督促学校保证食堂饭菜质量,难以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只有长久坚持陪餐制度,长期保持执行耐心与热情,陪餐制才能真正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有所保障。 其二,校领导陪餐流程是否规范,是否会被特殊对待,学生又是否敢于向校领导表达意见,考验着陪餐制能否听到真实声音,看到真实情况。规范高效地发挥陪餐制的作用,要求陪餐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将陪餐体验总结运用,发现陪餐制度执行中的种种问题,并能够以极佳的亲和力赢得学生的高度信任,以利于收集到最广泛真实的学生意见。否则,陪餐制成了校领导的单餐制,听取意见成了无人敢言的走形式之举,便彻底失去了其作用和意义。 其三,陪餐制不能沦为校领导身先士卒的食品安全风险共担,而是要增强科学性,以科学视角防范食品安全问题。当前,陪餐制更多的是通过校领导的用餐示范,来证明校食堂的安全可靠,以及展现学校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态度。显然,这种证明方式属于略带草莽感觉的“以身试饭”,也似乎有“我都敢吃,你还怕什么”的裹挟意味,缺乏足够的科学和理性来支撑。所以,真正有效的陪餐制,不能是校领导“神农尝百菜”,而应是通过各种科学检测手段的运用,来建立有科技理论支持的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科学的食品安全保障手段若能得到严格贯彻执行,其实比校领导陪餐制更有说服力和实际效用。 总之,陪餐制不能流于形式、疏于规范、有悖于科学,而应注重制度的持久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唯有陪餐制得到长久、规范、科学地实施执行,方能真正达到维护校园食品安全、保障学生营养健康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