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升格”的热情今后要降降温了。6月30日,教育部长袁贵仁明确表示,原则上中职不升为高职,高职不升为本科。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则表示,将降低招考公务员的学历门槛,探索职业资格证书与积分落户挂钩。(7月1日《南方都市报》)
扎堆的职业院校“升格热”,并没有教育转型的利好支撑,说白了,不过换个门头、换个洋名罢了。此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这一脉相承的表态,其实也是构建良性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基本共识。 职业院校热衷“升格”,说到底无外乎三个因素:第一,赶时髦。有数据显示,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全国215所高校获教育部批准更名,占到具有高招资格高校总数的近10%。而其中,“升格”更名的占80多所,其他大部分是嫌弃原来的校名太小太窄,追求“高大上”而更名。传统高校如此,职业院校跟风也不算稀奇。 第二,得实惠。媒体曝山西有家长对“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和“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傻傻分不清。原来,这两所学校分别由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学校对口单招提前录取批次投放200个名额还招不满,更名后,今年投放1000个名额仍供不应求”。这背后的得失,颇为耐人寻味。 第三,找通道。尽管“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国,培养了数以亿计的有技能的劳动者”已成为顶层共识,也尽管“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代表提交了396份关于职业教育的建议”,但,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的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断头”教育,职教学生上升通道过于狭窄。譬如职普界限森严,没有建立转换制度;又譬如各类学习成果互认衔接也是多为空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5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高校的生源危机仍在加剧,包括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已连续4至5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尤以二本与三本院校最为突出,个别地区超过10%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上百所学校出现“零投档”。于此背景下,职校招生恐怕更能感受到压力与寒意。职业教育的生源危机,更需要教育部门审慎应对。 在工业4.0时代,职业教育之于一国产业发展的支点意义,早已无需赘言。缺少了“大国工匠”,谈何中国制造呢?眼下,浇灭了职业院校“升格”的狂热,当有更理性客观的制度设计,为中国职业教育有序发展,打开一扇及时而温暖的窗口。(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