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3月27日电(记者俞菀、黄安琪、周蕊)“一切只为真相”“请给寒门学子一个出路”“我们只想要公平的机会”……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题门”。近日,教育部称研究生招考作弊案主要嫌犯已抓获,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 教育部公开回应研考泄题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考前半小时,有网友在考研QQ群里收到了英语选择题的答案和作文题目。公安机关接教育部门通报的案件线索后迅速立案侦查,目前已抓获了主要犯罪嫌疑人。 3月16日,教育部发文称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开除学籍,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作弊团伙中如有涉及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的,一律依规严处。 对教育部这种公开处理问题的态度,多数网民认为值得肯定,但觉得还远远不够。网民“Mad_sylar”说:“大家更关注是不是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必须注意到这中间会有多少无辜者成了受害者。”网民“v卫威”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平性一再让人担忧!听说这次考研泄题科目有英语、政治、西医综合,并且规模还不小!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法只能让泄题继续!” 不少网民认为,眼下的关键是一方面在严肃处理所有涉案人员的同时,必须落实强化复试考核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这种公开的做法,及时向公众通报案件的处理和各研招生单位强化复试考核情况。 还有网友对教育部的声明并不“买账”。如网民“杨二—er”说:“现在很多事件都是闹大了就抓‘小鱼’给群众看,放掉根本原因。”还有网民犀利地指出,为何迟迟不见规范教育考试市场的严法严惩制度出台?司法部门必须对“泄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和说法。 “草木皆兵”的监管管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泄题 事实上,包括会计师考试、医师资格考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在内的国考已经屡次遭到质疑。据悉,除了研究生考试之外,仅过去一年被指“泄题”的国家级考试还有很多。如在2011年12月17日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考前1小时,就有考生发现答案惊现网络。这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连续第六年、第十二次被指疑似泄题。 2011年9月,“大家论坛”上一位名为“lingxi23”的网友发帖称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存在泄题,并公布了审计科目考试的部分试题答案。该名网友的发帖时间为17日凌晨,而其公布的内容与17日白天举行的“新鲜”考题和答案“非常吻合”。 随后,全国多个网站、论坛、微博等均有网民爆料,说9月17日、18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也出现了考题泄漏的情况。网友“ljz750712”在考前20分钟内公布的143道考题和答案也与考场的试卷内容高度一致…… 不少网民认为,近期发生的国家级考试“泄题门”,折射了相关部门监管工作的不力,说明有关考试流程管理及试卷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网民感觉,目前中国考场监管存在两种怪象。一方面是监考部门“草木皆兵”,为了谨防作假舞弊都不许学生带手表,恨不得干脆“裸考”。另一方面,隐性通讯设备、针孔摄录传输设备等高科技作弊泄题工具的日新月异,又让考试公平的“把关”难度大大提升。 还有网友质疑,试题泄露的背后是有关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求私利。如网友“Jonmin”说:“那些‘泄真题’的背后是一个‘考试产业链’。培训机构负责招揽生意和牵头对接,某些专家既为培训机构名师,又为试题的编者或关系密切者。” 其实,“泄题”事件中最为郁闷的往往还是那些老老实实参加考试的学生。如网友“玉面小飞侠”说:“我们这么辛苦啃着书本寒窗苦读的学生,如果最终还是抵不过操纵分数的黑手,那丧失的绝对不会仅仅是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有专家称国考“泄题”的性质是泄漏国家秘密 多起泄题事件的处理,令公众关注教育部门将如何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如果考题泄露,存在事先获得考题却未被查出的学生,就将影响到考试的录取结果。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少数考生,因作弊学生的存在,未能进复试分数线,失去被面试的机会;二是少部分作弊学生,“顺利”进入复试线,获得面试机会。 他认为,严格、认真地做好面试复查,防止作弊者被录取,是“泄题”之后最关键的弥补措施。如果作弊者无一漏网,最终录取的学生都是凭真本事,那么还可以给考生一个交代。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薛进展表示,如果在国家级考试中确实存在“泄题”,其性质就是泄漏国家秘密。在全国性考试的考前公布试题及答案,也涉嫌泄露国家秘密。至于不少考生在分数公布后收到可改分的信息,可能存在机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借此获利的情况,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罪”,需要公检法机构的介入,协助教育考试部门严厉打击查处。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要真正杜绝考试“泄题”的情况出现,需改变整个考试生态和供求关系。社会过度关注考试,分数成为重要衡量尺度,加剧了学生对考试高分的需求,也催生了围绕考试展开的产业链和利益群体,必然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其次,社会上要形成更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要刻意地强化考试。毕竟每增加一种考试,就会增加一些利益寄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