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5月30日电 题:携手并进创辉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竞争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 在浙江知名民营企业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看来,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1984年7月,正泰集团的前身“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刚成立的时候,聘请的工程师是从国有企业退休的,生产的产品也大都卖给国有企业。后来,不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也来这里实现再就业。 今天,正泰在西部地区和柬埔寨承接光伏电站、水电站等项目,还是跟国有企业一起合作。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分不开的。双方密切合作,可以突破很多局限,发挥各自优势,把事情做起来。”南存辉说。 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海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持中国经济活力,就必须继续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说。 一个是“中流砥柱”,一个是“生力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找到各自方位,发挥着独特作用 5月9日上午9时38分,距离香港东南约320公里的南海荔湾6-1区域。 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钻头在水下1500米探入地层,成为中国石油行业正式挺进海洋深水的历史性一钻。 创造纪录的,是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一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今天,事关中国大国地位、国防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无不镌刻着国有企业的深刻印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说。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被列宁比作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一直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力量,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颗人造卫星……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国有企业创造的种种奇迹,使得我国工业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 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初,被形容为“连盖一间厕所都需要上级审批”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像一条难以挣脱的锁链,捆住了国有企业的手脚。 “放权让利!”--受到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国有企业改革从这里拉开了大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做大做强。 变革中的国有企业,与在改革开放土壤中诞生并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一起,用“双人舞”取代了公有制经济的“独角戏”。 30多年间,从当初的“躲躲闪闪”到今天的“遍地开花”,民营经济历经磨砺,从一株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华为、中兴、联想、吉利……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字,代表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今年3月5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了2011年世界专利申请情况,中兴通讯以2826件的数量超越日本松下,跃居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第一位。其中,涉及LTE/3G、云计算和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领域的比例超过60%。 从1985年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到今天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成为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上市公司,中兴通讯闯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光辉道路。 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超过60%--这是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04亿--这是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 70%--这是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 民营经济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越来越多民营企业投身到“光彩事业”和“感恩行动”中,履行社会责任,扶危济困,助力中西部地区发展。 “民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改善民生、繁荣市场,满足了人民生活多样化需求。民营企业也为国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说。 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承包、租赁、抓大放小、破产、拍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国有企业就是一场生死考验。 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历经30多年改革与探索,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地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有企业是“中流砥柱”。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有企业居功至伟。2011年,中国大陆有61家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59家是国有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国有企业是“中流砥柱”。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国有企业引领潮头。 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建设,国有企业是“中流砥柱”。从载人航天、绕月探测到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从通信4G标准到高速动车,从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有企业发挥着排头兵作用。 走出国门,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国有企业是“中流砥柱”。2011年前11个月,中央企业在境外营业收入3.4万亿元,实现利润12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7%和28%。中央企业已成为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的强劲对手。 履行社会责任,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和谐发展,国有企业是“中流砥柱”。2008年至2010年,单是中央企业累计用于扶贫、救灾、公益事业等捐赠就达133.7亿元。从保障电力、天然气供应,到汶川、玉树、舟曲救灾和重建,国有企业是保障市场供给、稳定物价、抗击严重自然灾害的可靠依托。 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 “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人的躯体,那么国有企业就是筋骨,民营企业等非公经济体则是血肉。没有筋骨,躯体无法站立;没有血肉,躯体也难以丰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说。 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做大做强做优,有竞争博弈,更有合作共赢 今年3月13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收购了有着150多年历史的国际知名汽车门锁企业德国凯毅德公司100%股权,中国企业进一步深入参与全球汽车零部件高端市场竞争。 “企业地位是由市场地位决定的,而不是由行政级别决定的。即便是军工企业,也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命力。”拥有30万员工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总经理张国清说。 从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到境内外上市,从全员竞争上岗到面向全球招聘高级管理人员,从退出一般性生产加工行业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到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置身市场经济大潮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国有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罢,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抓住机遇,发挥出比较优势,谁就能优先胜出。 靠着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民营企业恰恰食品把小瓜子做成了大市场。 从最初销售1.3亿元到去年超过27亿元,2001年成立的恰恰已经从一家小小的炒货厂变成了以合肥为中心,辐射内蒙古、黑龙江、山东、上海等地的产业集群,成为坚果炒货行业的领跑者。 “去年,我们研究发现,非油炸食品和现在的健康理念很吻合,但市场上非油炸食品比较少。我们用两周时间迅速决策,推出了非油炸薯片,一年时间实现销售收入3个亿。”恰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振武说。 坚持科技创新,拓展新兴产业,融入产业集群,创新经营模式,培育自主品牌--正是依靠这些不懈努力,一大批民营企业不但成功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寒冬,而且还获得了新的发展。 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上有时像“红娘”,撮合成许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联姻”。 以生产抗生素为主的山西威奇达是一家在美国上市的股份制企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不希望被海外股东稀释股权的情况下,企业的发展、融资面临困难。 “我们通过比较后,从成本和发展空间考虑,选择了与国药集团合作。谁也没有去硬抢谁,2010年4月我们自己去领的‘结婚证’。”国药威奇达总经理韩雁林说。 经过协商,国药集团以收购股权、增资扩股的方式,取得了威奇达67%的股权,原有股东占33%。合作后,国药集团帮助威奇达改进了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和内控制度,而威奇达则分享了国药集团的渠道网络和客户资源。 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在上下游领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另外一种合作模式。 中国移动作为基础电信运营商,上游设备一级集中采购供应商超过300个,带动了中兴、华为等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并走向海外;在终端研发与销售环节,与中国移动合作的终端、芯片民营企业有30多家。这些企业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从业人员15万以上。 在内容和服务环节,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中,分别约有90%和34%是民营企业。在中国移动近100万个代理经销网点中,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和个体商户。 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并不等于两者之间没有竞争。相反,在许多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的博弈往往生死攸关。 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液晶电视到互联网电视,电视机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经典案例。 辉煌一时的电视机品牌“百花”已难再放,“莺歌”歌喉不展,“熊猫”少见踪影,市场竞争在无情淘汰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强者。 “现在我们不仅面临三星、松下等外资企业的竞争,还有康佳、创维、TCL等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挑战。市场竞争是不认所有制成分的,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国有企业长虹股份公司总经理刘体斌说。 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活力。 在激烈竞争中胜出的民营企业“小兄弟”,往往给国有企业“老大哥”很多启发。中国铝业公司总经理熊维平对此有着深刻体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铝价大幅下跌,中铝陷入巨额亏损。然而,一些民营企业同行亏损较少甚至没有亏损,这引起了熊维平的注意。中铝领导班子放下身段,主动去学习对照。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学习的结果令中铝上下大为震撼。”熊维平发现,民营企业管理层级只有2到3级,而中铝有的业务链条多达5级。同样产能的铝厂,民营企业只用1000人,中铝却用11000人,仅科级以上干部就1000人。 减少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压缩近30%;实行新的战略管控型管理模式,下属企业直接面向市场;拓展业务链条,加快发展矿产资源产业……中铝毅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认为,国有企业通过在不同行业的产业链中与民营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了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并由于它们各自的外溢,形成了相互带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任重道远,发展永无止境。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发展都需要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内在改革进一步深化 发展成果固然可喜,然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与跨国公司相比,117家中央企业中,虽然有中石油这样市值领先的企业,但数不出几个能排上全球第一的产品,更找不出一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增速放缓,国有企业发展正面临新挑战。今年前4个月,全国国有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6%,其中中央企业利润更是下降了13.2%。 “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相比,当前形势可能更为严峻。一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容易被掩盖、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 提升管理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国有企业,已进入攻坚克难、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更多还是需要制度层面的推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说,除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等,“国有经济还应该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从战略上继续调整布局结构,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方针。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道路,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发展也进入一个重要阶段。 三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加工电脑电源的民营小厂,前些年生意红火,年产值一度达到2000多万元,产品出口到欧美和东南亚等地。然而,从去年开始日子却一天比一天难过。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把企业的利润空间挤压得接近于无。企业负责人曾想开拓别的业务,但在银行却贷不到款。 三仁的遭遇是众多民营小微企业的缩影。成本高、税费高,融资难、招工难等“两高两难”问题是他们普遍感到的压力。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十二五”规划的战略决策,吹响了加快改革的号角。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一些中央部委相继发布了有关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实施细则,显示出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强决心。 银监会近日出台的意见提出,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 国资委近日发布的意见提出,民间投资主体与国有企业可以共同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铁道部发布的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建设铁路干线、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煤运通道等项目…… 交通运输部、卫生部等部委也纷纷发布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交通运输服务领域、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安徽金屯集团董事长方浩告诉记者,从前几年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6条”到“新36条”,再到“新36条”实施细则密集发布,党和政府的支持让民营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 “经过多年改革,目前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互补性已经显现。”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国家产业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互不矛盾。把它们的发展人为地对立起来,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最重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种所有制企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记者车玉明、何宗渝、王敏、张辛欣、代群、岳德亮、孟华、杨玉华、侯大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