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社会经纬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法律期刊的生存之道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正义网-检察日报 种类繁多的当代法学期刊。王鲁坤/摄 《人民检察》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宗旨,《方圆》力争“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人民检察》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宗旨,《方圆》力争“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法律期刊以其专业性在浩瀚的杂志期
正义网-检察日报


种类繁多的当代法学期刊。王鲁坤/摄

《人民检察》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宗旨,《方圆》力争“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人民检察》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宗旨,《方圆》力争“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

 

  法律期刊以其专业性在浩瀚的杂志期刊世界里占据着独有的阵地,有的承载着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梦,有的贴近现实与多学科相交融。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本报对此进行了调查。

  稿件来源:学术类多自由来稿,非学术类多自采自约

  对所有期刊而言,保持自身风格是立足之本。好的法律期刊亦然。

  法律期刊目前有近千种,其中核心期刊自1992年的16种增至28种。“现在的法律期刊中,公开与内部、核心与非核心、公检法司律与院校并存,覆盖法学各学科,以及具有利用率大幅度上升、分化趋势明显、向邻近学科渗透、以书代刊现象突出、出版周期缩短、传播渠道扩大、寿命不断增长等特点。”国家检察官学院图书馆副馆长薛伟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总结了法律期刊的特征。

  本报调查到的法律期刊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学术期刊,一类是与其他学科有关联的人文类期刊。

  每本学术类法律期刊都有着任重道远的定位,如《法学家》“力求反映我国法学研究的学科前沿问题,推动法学繁荣发展”;《法学研究》“刊载有关中国法治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论文,以展现我国法学理论最新和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人民检察》以“交流经验,指导业务”为办刊宗旨,注重加强检察业务指导、传达高检院声音,及时反映高检院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交流推广各地检察工作经验,积极探讨法学理论、法律适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等。因此,学术类期刊有着相对固定的读者,在学术圈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核心期刊由于其在目前学术体系中的重要性更受热捧。

  而非学术类的期刊,定位显得轻松活泼。如《方圆》办刊宗旨是“方正法度,圆融情理”,主张以法治为视角,观察社会,关注人的生存命运,致力于挖掘原创性重大新闻事件报道和非常法律语文的写作风格塑造,力争“做有质感的法治新闻”;《法学家茶座》的定位是轻松、休闲、活泼,有趣、有识、有用,让法学走出超凡脱俗的象牙塔,步入寻常百姓家,等等。因此,读者群范围从法律工作者、法律院校的教师、学生等延伸到法律爱好者甚至没有固定阅读取向的普通读者。

  受定位和读者影响,两类期刊的稿件来源略有不同。学术类期刊的稿件多为自由来稿。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张新宝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法学》主要稿源为自然来稿,少量稿件(如“本刊特稿”、“本期聚焦”栏目的稿件)由总编辑特约知名作者撰写,这些稿件均需经过严格的匿名评审。《法学家》相关工作人员则对本报表示,《法学家》一般有编辑约稿、自然来稿两种,对于自然来稿有严格的审核标准,要经过一审、二审、三审以及双向匿名专家外审。《法学研究》资深编辑张广兴表示,《法学研究》基本是作者投稿,较少部分是编辑约稿。《人民检察》副主编张建升告诉本报记者,他们的稿件来源主要是作者自由来稿,部分是编辑采访的稿件和约稿,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刊物,广大检察人员投稿踊跃,同时每月也有相当数量的检察系统外作者投稿,特别是一批在法学界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经常在《人民检察》发表文章,且经常把有影响力的新作投来首发。

  非学术类期刊因其特有的定位和要求,采取以专家代约稿、记者自主采写稿件为主的方式。方圆杂志社社长孙丽说,“为了更多地体现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我们坚持自采自编,以原创性新闻报道为主,约占内容70%;评论、文化栏目等编辑约稿约25%,自由来稿约5%。”《法学家茶座》编辑麻素光表示,该期刊有出版社编辑约稿、专家代约稿、自由来稿相结合的稿件来源,以专家代约稿为主。

  这六家接受采访的期刊均表示,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版面费用,并按照稿酬要求向作者支付稿费。

  生存方式:单位拨款、自主发行等各有千秋

  “期刊的生存可以从两个状态分析。其一,在做学问者都是基于兴趣的自然状态下,现在的期刊杂志可能是超过需求的,因为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创新不可能有那么多。其二,从现实需求上说,现在期刊杂志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按照现实政策的要求,中国法律院校和专业的每位老师和博士生就算每年只写一篇,需要有多少杂志来承载?法学类能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大约30家,现在的简单生存没有任何问题。”张广兴对目前的法律期刊生存状态给出了这样的分析。

  在简单生存没有问题的大环境下,法律期刊的经营方式比较多元。

  本报采访发现,学术类期刊中,有单位拨款支持、发行等经营手段,其中有单位拨款支持办刊的较多。

  《法学家》靠教育部的支持维持经营,不以赢利为目的,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期刊不设任何广告,也不收版面费,每年订阅者大约几千人。《法学研究》是中国社科院主管主办的,中国社科院共有80多种杂志,其主办单位是各个研究所。从今年开始,中国社科院开始统管所有杂志,统一管理,统一经费,统一印刷,统一发行,电子版统一入库,编辑的工资津贴等由单位负责;期刊的发行收入可以支付其成本,如印刷排版等,此外能稍微有一点盈余,学术刊物很少能拿到广告,所以基本没有广告收入;就发行情况而言,虽然在电子版上网之后,个人订户有所减少,但单位订阅如院校、图书馆、阅览室等等的基础订数并没有大的改变,张广兴说,在法律刊物中,《法学研究》的发行量是比较大的。张新宝表示《中国法学》主要靠发行费、网络使用费、广告费、国家财政拨款、社科基金资助、中国法学会特别拨款(项目、会议拨款)等获取收入,经营现状是不亏损。

  《人民检察》则没有单位拨款,以发行、广告经营等方式经营,目前杂志的运营状况良好。张建升说,杂志社一方面最大限度保证刊物的高质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从印刷、装帧等方面契合读者“口味”,增强杂志的亲近力和美感度;另一方面在杂志营销上下功夫,在重视杂志发行,稳定发行量的同时,继续向外开源,充分利用杂志多年来积累的社会影响力,以吸引优质产品经营者在杂志上刊发广告。

  在学术类期刊中,一些出版单位把眼界拓宽到了国外,开始创办与世界交流的英文杂志。“中国法学杂志社今年创刊英文版杂志China Legal Science,”张新宝说,China Legal Science由中央政法委主管、中国法学会主办,肩负对外法学交流与合作使命,也是目前唯一有正式中国期刊号的英文版法学期刊。《法学家》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编委会、编辑部决定着手编辑英文版期刊,目前英文版的编辑筹备工作正次第展开。

  非学术类的期刊则以发行为主。《方圆》有发行、广告、活动等经营方式,以发行和广告为重,随着杂志影响力日渐扩大,订阅发行用户群稳中有升,广告近年来日渐增长。《法学家茶座》作为连续出版物,无法刊登广告,以发行为主要经营方式。

  网络挑战:以内容为根本,革新传播观念

  与其他纸质媒体相似,法律期刊面临着网络、手机客户端阅读带来的读者观念变化,它们让读者开始习惯碎片化、娱乐化阅读,使检索变得更为方便,对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期刊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与对策。

  “做好刊物内容是最根本的,同时要注重传播包括网络传播,注重营销包括理顺与发行企业的利益关系,注重同行业的协作与合作以维护杂志行业的共同权益。”张新宝说,这也正是其他期刊杂志的共识。

  “法律期刊从很早开始就出现了发行量走低的现象。”张广兴认为,如果读者在网上可以及时读到杂志的内容,对发行量有一定影响。另外,目前研究者真正做学问和学习的精神都不如从前,从前的研究者,为写一篇文章会琢磨很久,等到想法成熟才下笔,现在则是为了完成学术任务,有一点想法就写出来。现在收到的来稿中,有好的文章,但也有很多文章明显缺乏厚重感,能看得出来是在为写而写。有不少作者是为完成考核任务、拿学位而写东西,为了相关的政策压力去做研究,导致对学问的兴趣下降。在这种趋势下,即便没有网络,期刊的发行量也会降低。

  纸质资料大规模上传到网络,以及检索技术的日益更新带来了资料检索的方便,为了适应作者的检索习惯,很多期刊同时发布电子版本。《法学研究》曾在1993年左右把电子版上传至网络,但由于收入非常低,且对期刊的发行有影响,后来停止上网,但从去年又重新恢复了这一举措。“现在研究者的阅读习惯是先在网上搜索,但多数会把资料打印出来使用,纸媒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张广兴这样认为。

  张新宝也表示,“在信息社会到来时,把握网络传播的趋势很重要。”《中国法学》为此推出数种电子期刊包括全文本和精选本、中文本和英文本,拥有与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期刊网的广泛合作。《中国法学》所有电子期刊都是收费的,但是费率和收费方式不一样。

  《法学家》则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可以进行远程存稿,编辑、三审专家、作者、读者都能使用。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来投稿,读者可以经过这个平台来浏览网站上的数据库等。

  “杂志与报纸相比,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很多读者是存在阅读习惯的,因此,我们会在保证传统出版方式的前提下,适应数字时代,探索推出更为精彩的多媒体出版方式。”孙丽分析说,方圆杂志社近年来已经积极与各数字出版公司合作,目前处于微赢利状态,将来肯定会日渐成熟壮大。好的法律期刊应以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公民社会中法治与人文思想交流平台作为立足点,依托订阅、广告与数字媒体时代的内容销售。数字时代,对杂志发展来说,机遇多于挑战,因为前沿的网络技术赋予了杂志更加丰富灵活的出版形式与销售渠道。

  “时下,谁也不能无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传统纸媒在重视传统发行的同时,必须更加充分地利用网络电子技术,这已经成为任何媒体继续向前发展的前提。因为新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赢得更加宽广的版面空间,加之自身有着良好的传统编读关系和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张建升认为,目前,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包括传统纸媒杂志在内的期刊的重要传播渠道,一些期刊社已经建立了自己杂志的网站,有限度地刊发纸媒稿件,而且,一些大型期刊数据库网站经过汇集和重新编排,已经大大提高了刊物内容传播的综合性、专业化。在不久的将来,推出电子杂志或与网络有关的其他附属产品,也许会成为传统纸媒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