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高考志愿遭恶意篡改凶手竟是同学!法律能管吗?

来源: 法制网 作者:王婧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8-04
摘要:近日多位青岛胶州的朋友向媒体爆料,青岛胶州一中一位叫做常升的高三考生,今年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志愿被同学偷偷篡改,结果导致他上不了大学。 被篡改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因为俩人报了同一个学校,篡改者为了增加自己的录取机率。一时之间

近日多位青岛胶州的朋友向媒体爆料,青岛胶州一中一位叫做常升的高三考生,今年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志愿被同学偷偷篡改,结果导致他上不了大学。

被篡改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因为俩人报了同一个学校,篡改者为了增加自己的录取机率。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事件最新进展是警方已对涉嫌犯罪的篡改者依法采取了强制措施。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熬出点头,可还没来得及仰天大笑,就已欲哭无泪。

近年来,考生信息泄露“被填志愿”问题已不新鲜,每到高考填报志愿月总会有这种新闻爆出。今年七月贵州毕节一名考生高考志愿“被填报”事件,就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如今,青岛这名考生的遭遇再次引起舆论讨论。篡改别人的志愿犯法吗?篡改后的志愿还能恢复吗?错过了理想大学,这事该怎么办?

一、篡改志愿可构成侵害通信自由罪

这起事件中叫常升的学生,家住青岛胶州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案发后,篡改其志愿的考生父亲也已称承认并提出要对常升进行赔偿,让他不要告。但常升等来等去,也没有结果。眼看别人都要准备上学了,才把这件事情公开。

针对篡改高考志愿问题的处理,笔者查阅了此前的相关案例。很明显,篡改者已经构成了侵害通信自由罪。

考生通过计算机高考志愿填报信息系统填报志愿的行为,就是将自己选报志愿的电子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给招生部门,可以理解为电子通信行为。对于该行为的妨害侵害了公民的通信自由或通信秘密,根据我国刑法第252条与2000年12月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4条第2项之规定,构成侵害通信自由罪,可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但在具体事件中,篡改者行为是否构罪,还要看能否有充足证据作为支撑。在没有更多证据支持的情况下,这种的行为更适合从民法角度来解读。“涉事人的行为可以说是无权代理,因为考生志愿的修改只能是根据考生意志由考生本人或委托他人来进行,而考生并未委任何人进行修改。”

二、考生维权 民事赔偿是最佳途径

眼下,除了追究涉事人的责任外,大家更关心的是志愿被篡改的考生还能否按照此前的个人意愿恢复志愿,考生又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中国当前的高考体制下,重新修改志愿或者作出选择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高考志愿被篡改这类事件维权难度很大,因为我国的赔偿标准一向是“弥补经济损失”,而失去一次录取机会,似乎看不出直观的经济损失。

据了解,直到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无专门针对违背学生意愿、篡改高考志愿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也没有可借助的纠错机制,实践中只能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做法。所以,在实践中,运气好的通过补录进入大学;当然也有悲剧者,只能被迫接受改后的事实而抱憾终身。

考生志愿被篡改尚未被纳入到具体的法律规章中。那么,志愿被篡改的考生只能自认倒霉吗?“尽管目前针对这一行为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但仍然可以从相关的法律原则性内容出发对其进行解释。毕竟不是每次出现新的问题都要靠修订法律来解决,尽可能在原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解决问题是更好的选择。”法学专家对媒体表达过这种观点,对这起事件提起民事诉讼可能更适合。

同时笔者注意到,陕西师范大学的官微已经转发了此事,并表示会妥善处理。“妥善”值得推敲,如果这所治学严谨的学府愿意为其追加名额的话,那结果应该能够为大家乐见。

三、提高违法成本 防止事件重演

志愿被他人篡改,给考生造成的人生遗憾谁都弥补不了。在谈及成本时,考生首先应该提高对自己志愿信息的安全意识。志愿必须由本人填报,任何部门、学校、个人无权代替考生填报志愿,要知道被自己父母、老师修改志愿的事件也是屡见不鲜。

而对政府部门来说,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这么多次,又有这么多考生无辜受害,我们就该采取措施来制止,而不是只持观望状态和口头批评。首先,“指纹识别”这种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手机中,招生部门何不把它用到我们的招考报名、报志愿中,进一步加强报名的安全性。其次,用现行的法律体系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的效率。用重刑、重典打击此类事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篡改考生志愿的相关违法犯罪人员,让想犯法者畏法,才能杜绝此类现象。

番外篇

志愿被篡改了,这事怎么办?

万一遇到这种事情建议考生四步走:首先,要报案,多与公安沟通;同时,联系当地教育部门寻找补救方法。当然,在这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支持,则更利于事情的解决。最后,如果最终无法成功修改志愿,则要搜集证据,做好提起民事诉讼准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降低志愿被篡改所造成的损失。

责任编辑:王婧

上一篇:乐见公安执法“拘小节”

下一篇:没有了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