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细化是法律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如果法律的规定过于模糊,不仅会导致法律难以落地生根,而且容易导致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张智全 近日,国家发改委官网公布了《关于认定经营者垄断行为违法所得和确定罚款的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指南》将为反垄断中的违法所得、罚款的界定提供指导,从而有效避免执法的模糊空间(7月5日《法制日报》)。 垄断有悖公平竞争市场原则,历来是市场经济的大敌,不仅破坏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而且还危害经济的健康发展。正因为垄断的巨大危害性,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不允许市场被垄断操控,无不通过立法对其予以制裁。我国也不例外,首部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就明确规定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须承担法律责任,反垄断从此走上了法治轨道。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任何先进的法律,如果不具备可操作性,都有可能陷入“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尴尬。综观我国的首部反垄断法,虽然作出了滥用垄断支配市场地位须负法律责任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基本上还没跳出原则性的范畴,没有明确认定违法所得和确定罚款的具体方法,以致在实践中给反垄断留下了模糊空间,反垄断法的威慑效果因此打了折扣。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出台《指南》征求意见稿,对于减少执法弹性,确保反垄断法精准发力,无疑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众所周知,垄断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其违法所得的认定十分困难。认定方面的困难,又势必影响到对垄断行为的准确处罚。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法律不能存在丝毫的模糊空间,必须对其予以明确。仔细阅览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指南》征求意见稿,在解决垄断违法所得认定难方面不乏亮点可陈,除要求综合考虑垄断行为导致的相关商品价格和销量变化以及经营者市场份额和利润率的变化外,还要求在必要时借助经济学方法进行分析,这使得对垄断行为违法所得的认定有了明确的标准,解决了“有法难依”的实务操作难题。对垄断行为的处罚,《指南》征求意见稿亦作出了通过区分不同垄断协议违法性质来确定处罚比例的规定,形成了从违法所得认定到处罚比例确定一整套完整严密的制度,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反垄断法的执法模糊空间,将有助于精准打击垄断行为。 透明细化是法律客观公正的重要保证。如果法律的规定过于模糊,不仅会导致法律难以落地生根,而且容易导致执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有损公平公正的法治原则。就反垄断法而言,作为反垄断最强有力的手段,运用反垄断法的部门掌握着巨大的权力,稍微运用不当,就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在以往的反垄断实践中,囿于反垄断法过于原则的模糊性规定,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透明一直饱受诟病,既影响了反垄断法不能长出“钢牙利齿”,又导致了反垄断执法的失范。此次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列出了反垄断执法中违法所得的认定标准,以及罚款比例的确定准则,杜绝了执法的模糊空间,将有效提升反垄断执法的透明度,显然有利于约束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这对确保公平公正依法打击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可谓善莫大焉。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需要公平的竞争秩序,垄断与之背道而驰,必须将其规范在法治轨道上。然而,法治的规范须以透明而不留模糊空间的法律作为兜底保障,才能确保善治的实现。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反垄断的相关程序和标准作了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最大程度地压缩了执法的模糊空间,其意义自不待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