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景区沦为“提款机”最终是个法治命题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徐杨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2-17
摘要:如果不从建构景区管理法治化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同类问题,我们就会在责权失衡的漩涡中不停打转,消磨公权的信誉与管理的品质。 景区票价“明涨”“暗

  如果不从建构景区管理法治化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同类问题,我们就会在责权失衡的漩涡中不停打转,消磨公权的信誉与管理的品质。

  景区票价“明涨”“暗浮”;门票车票保险捆绑销售;学生票只在暑假销售;全价票40元半价票变30元……国家发改委近期在全国200余家景区检查门票时发现了不少乱象。记者调查发现,景区违规定价痼疾难除,门票收入甚至成为一些地方财政“提款机”。“门票依赖症”之所以久攻难破,在于长期以来国内景区门票的收入支出随意化,缺少约束与监管。(新华网2月16日)

  发改委隔三差五检查;新闻媒体隔三差五报道;各地消费者隔三差五爆料……这么多年来,景区门票的那点病疾,已经犹如定期上演的四季歌。舆论每每呼吁,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景区管理不能这么任性,处罚起来要杀一儆百。可嚷嚷并治理了几轮,没从根本上改变混乱的局面,还搞得大家都快麻木了。

  表面看,这是权力任性的问题,地方政府既是门票涨价的获益者,又是门票订价的监督者,左右手互搏,能管得上、管得住、让老百姓满意才怪;往里头看,这是个景区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绝大多数景区,除了圈出一块地坐收门票,有点旅游营销“技术含量”的办法根本不会;再往深看,这是个责权不明、产权不分的体制问题,风景名胜、文化遗产这类公共资源,所有权貌似属于“国家”,但是政府说承包给谁就承包给谁了。

  随意才有糊涂账,有糊涂账才有各种空子可以钻。这么多的理由与借口,说到最根本上,如何才能令景区沦为提款机的命题进入“可治理轨道”,而不是原地踏步打转转?窃以为,必须上升到“依法治国”的高度,从依法治山、依法治水、依法治景的高度,来治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景吃景的乱象,才有可能重建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景于民的管理新秩序。

  我们经常把“依法治国”理解成公权部门如何依法管理社会、管理民众。实际上,依法治国最首要的是,把公权装进笼子,在各类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构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管理秩序。景区沦为“提款机”,核心是权力挤占公民权益的问题,各种类型的行业涨价、乱收费,本质无不如此。必须依据上述分析,通过人大等相关权力部门,从产权归属、管理责任、利益分享等角度,确定基本的运营秩序标杆,成为景区管理运营时必须遵循的法律规章,最大程度减少基层管理部门自由裁量的空间。规矩立起来,然后倒查乱象,以“违法乱纪”的高度从严查处,才可能倒逼乱象的革新,切断趁乱得利者的财路。

  任何秩序的混乱,根本上都是一种法治秩序的缺席。如果不从建构景区管理法治化的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同类问题,我们就会在责权失衡的漩涡中不停打转,消磨公权的信誉与管理的品质。老百姓就会用脚投票,把票子花到境外去。隔三差五“抓一抓管一管”的呼吁,注定只能雷声大雨点小,反倒壮了一些滥权伸手者的胆子。

  景区成“提款机”,土地成“提款机”,收费站成“提款机”……地方财政缺钱,老百姓也缺钱,在公权、市场与消费者构建起来的三角关系中,民众不能总是处于难明真相的弱势地位,强民才能富民,富民才能强国。民众口袋本就不厚,若总被这样提来提去,最终提空的会是对“依法治国”的信心。所以说,依法治国包罗万象,无处不在,徙木立信,不妨就从根治“景区提款机”开始。

责任编辑:徐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