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法律法规对破坏普通文物的行为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因此刻画文物等行为的违法成本普遍偏低。 “‘张涛,刘雅。’你们秀恩爱别处秀去,把自己名字深深刻在快三百年的文物上,这叫犯罪。”9月11日,网友爆料称,有人在故宫铜缸上画心刻名字,呼吁故宫博物院报案。该事件引起网友热论,并对游客在古迹上刻字的行为表示指责。对此,故宫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类刻画事件,故宫每年都会发生,他们也会视情况调取监控,向公安机关报案(9月13日《京华时报》)。 类似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的违法行为,违法情节一般较轻,处罚难度却不小。但是,难道因此就可以对此类文物破坏事件不予追究了吗?当然不行。否则,景区文保将陷入“因为情节轻,所以难追究;因为不追究,所以再破坏”的死循环当中,导致景区文保之路越走越窄,保护工作不断遭遇尴尬。面对景区文保工作中的这一典型悖论,有关部门绝不能束手无策,亟需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惩治并杜绝屡禁不止的文物刻画行为。 首先,景区文保措施应更加到位,对文物破坏行为严防死守,不给不文明游客留下机会及空间,从源头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升级。由于近年来文物刻画等文物破坏行为多发于旅游景区,景区理当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在发挥景区休闲游览功能的同时,加强对景区内文物的保护力度。毕竟,每天出入景区的游客鱼龙混杂,素质高低各有不同,全凭游客自觉自律地保护文物并不现实,唯有以全方位的景区文物保护措施对游客进行指导监督,才能防止文物破坏行为的频发。 此次事件中,故宫所存300年前的铜缸,文物保护价值自不必说,然而刻字行为竟然还需要网友爆料才被重视,足见文保措施的不到位。当然,一些景区文物数量多、位置分散、保护难度大等也是客观事实,充分考验着景区文物保护工作的耐心和决心。对此,有关部门应以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尽力做好景区文保工作。无论是通过各项技术手段,使景区文物保护更规范科学,还是增加专门人手巡查看管,清除景区文保死角等等措施,都可以有效避免文物遭到游客无端破坏。 其二,景区文物保护还需法律制度发力,进一步完善景区文物保护条款以及对文物破坏行为的追究制度。现行法律法规对破坏普通文物的行为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因此刻画文物等行为的违法成本普遍偏低。不文明游客受到的教训不够深刻,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此类违法行为的屡禁不止。 以此次故宫铜缸刻字事件为例,如果刻字者的行为最终被认定为情节轻微,只能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其处以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处罚,如此结果对违法者而言可谓不疼不痒,很难令其深刻认识错误。况且,由于故宫每日游客繁多,违法者查找难度极大,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处罚往往也难以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刻画文物者的违法成本趋近于零,也就难怪刻画行为这般有恃无恐且难以禁绝了。对此,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文物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给予文物破坏行为更严厉的警示和惩戒,进而对文物破坏行为形成更有效的震慑,已是十分必要。 总之,景区文保工作必须在措施和制度上取得进步,突破预防与惩治的死循环,真正发挥出对景区文物的保护作用,进而提高游客文明旅游水准,推动全国文明旅游更上台阶。 跟帖 防止次生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