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7-2 10:02:50 每当各地行风评议活动临近的时候,各级法院的院长们就开始焦虑起来。有个地区的法院系统在某年度的行风评议中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一家法院被评为倒数第五之外,其他的全都是倒数第一、二名。为了改善名次,一些法院不得不做出扭曲的努力,某地区法院甚至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庭庭是窗口,人人是形象”。庄严的审判机关竟然把自己和窗口行业相提并论,由此不难看出,民主评议在客观效果上是如何损害司法的独立、公正与权威的。
对两院进行行风评议是否违宪,目前还没有权威解释,但从实践看,行风评议让司法机关“灰头土脸”是不争的事实。法院在行风评议中的名次很差,固然与法官的判案水平和工作作风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法院作为独立的审判机关,不可能调和所有的利益与矛盾,在依法行使审判权力的过程中,必然会“得罪”某些社会群体,有时甚至要“得罪”本地的重要人物。作为最终的裁决机构,法院理所当然要承载起整个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要想让这样的机构获得很高的得票率,无疑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非专业化的民主评议有可能成为干扰司法公正的噪音。众所周知,基层地区的法院、检察院本来就面临着很多法律之外因素的影响,法官和检察官经常被迫参加创收、招商活动,甚至不得不在文化活动中“扭秧歌”,如果行风评议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又一种制约力量,那么,司法审判将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顺从于“民意”,甚至屈从于被操纵的“民意”,司法的独立性也将无从谈起。一些地区的纠风办要求本地法院对具体个案进行改判,就是明显的佐证。
行风评议对司法权威的抑制不仅加大了法院、检察院的工作难度,实际上也损害了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因此,“两高”《关于法院、检察院不参与各地行风评议活动的通知》不仅是为司法机关松绑,更是为司法独立而做出的重要努力。
当然,联系到基层地区的实际情况,司法机关“摆脱”行风评议之后,有可能导致外部监督的缺位,不排除某些法官借机徇私枉法,因此,松绑之后,依法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也变得紧迫起来。尤其是在舆论不发达的地区,人大对法院的有效监督将变得不可或缺。 《北京青年报》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