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网络追杀"超越私力救济范畴 法律该否出面阻止?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22
摘要:工人日报 近日,“铜须事件”在网上被炒得火热,事件缘起于4月13日,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且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5000字的QQ对话。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加入了网络攻击战团,有人甚至建议“以键盘为
工人日报

近日,“铜须事件”在网上被炒得火热,事件缘起于4月13日,一位悲情丈夫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且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5000字的QQ对话。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加入了网络攻击战团,有人甚至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受害的丈夫做祭品”。某网站还贴出《江湖追杀令》,发布了“铜须”的照片和视频,“呼吁广大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场、公路、铁路、机场、中介、物流、认证,对‘铜须’及其同伴进行抵制,对他们不招聘、不录用、不接纳、不认可、不承认、不理睬、不合作。在他做出彻底的、令大众可信的悔改行为之前,不能对他表示认同”等。

一些人还通过各种手段搜出了“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用种种方式羞辱他,不仅把他逼出了大学校园,甚至还迫使其家人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使当事者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为了平息事端,“铜须”不得不用长达6分钟的视频来否认桃色事件,而那位“受害”丈夫也承认,其对妻子“幽月儿”的红杏出墙说法“多有不实之处”。

“铜须事件”甚至引发海外媒体的关注。有家报纸以激烈方式抨击了中国网民的这种做法,认为这是文明社会进程中的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

网民在充当“道德法官”的时候,道德审判有没有底线?“网络追杀”超越了私力救济范畴法律该不该出面阻止?“铜须事件”发生后,人们不能不对此进行认真思考。“道德审判”应当有个底线

“铜须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道德审判”的力量。在“铜须事件”中,一些网民在谩骂“铜须”不解气时,甚至对“铜须”的父母也进行无端侮辱。

有一句话讲得好:“道德本该比法律更宽容,而不是更无情。”在法治国家中,道德不应该与法律有实质性的冲突,因为法律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物化了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能“以德报怨”,但“网络追杀”让一个人不但在网上,而且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正常生存。如果我们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行为时,它即是已经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的行为。而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行为时,它也是伪道德的,因为它涉嫌违法的性质说明这种做法已经超过了道德的底线。

“私力救济”应受法律约束?

“铜须事件”缘起于“幽月儿”的丈夫在论坛里发的一篇帖子。在网络普及的今天,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到网上以求声援,这种行为从法律上来说,是相对于“公力救济”的一种“私力救济”行为。私力救济是权利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依自身实力通过实施自卫或者自助行为救济被侵害者的一种民事权利。因为公力救济方式往往无法让受害人心理达到平衡,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受害人将自己的事情公示于众,让侵害者背负恶名,直接对其实施道德制裁,这就是“私力救济”行为。

但是私力救济是应该有限度的,那就是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和社会公益。“铜须事件”中一些网民对多有不实之处的帖子认了真,并由此对“铜须”进行名誉侵犯,这种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律应当阻止“网络追杀”

“铜须事件”发生后,有学者认为,网络发挥了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既促使了当事人良心上的觉悟,也对社会及其他人有一定的触动约束。但法律从业者对此不能苟同。民意值得尊重,但程序和法律更应该受到尊重,因为“民意的审判”只能停留在道德拷问的层面,一旦损害了程序的公正,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利益”都可能因此受到侵害。

“铜须事件”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用法律的事后惩罚去阻止“网络追杀”很难操作,“铜须”的父亲说:“没有真名实姓,告谁去?网络上发帖的人这么多,我们有多少钱,才能告得下来?”所以,只有用法律来规范互联网行为,督促互联网经营者加强对网站的管理,不把对别人肆意的话语作为网站的看点,这样才能防止“铜须事件”的再次发生,杜绝“网络追杀”的违法行为再次出现。(郭敬波 郭晓菊)



法治动态检索

 


主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网站推广 | 建站服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 1999-2006 西湖法律书店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