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
公元2006年4月11日,有一个名叫张洪涛的审计员死了,死得轻于鸿毛。刚刚出炉的新闻这样透露他的死因:“河北沧州一审计员连续接受电力部门招待猝死酒店”(《中国青年报》7月29日)。细心的人们应当注意到,从张洪涛之死,到这一“旧闻”的昭示天下,已经有百余日了。这大概可说明,审计员之死及其死亡的细枝末节是不宜声张的。 按人之常情,一个人死后,人们通常都不会吝啬对他的赞美之词,以显示生者对死者的永别是多么的依依不舍。但张洪涛却无法享受这样的待遇了,仅凭“审计员”和“喝酒猝死”这两个特征,就足以令千夫所指。现在,人们集中精力蔑视他的死亡,事实上就是声讨一个审计员接受被审计单位宴请这一可耻行径。可见,这个无辜的审计员是多么的不走运。 我之所以说张洪涛是无辜的,是因为在整个事件中我注意到,他不过是代人受过,或者说,他只是一种不良风气的牺牲品。习惯性地谴责制度不完善在此是没有多大可行性的,因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规章制度,对公务人员的吃喝都有严格的限制,审计系统更有著名的“八不准”来具体约束。在椿桦看来,人之所以触犯法律,并不是他胆大妄为,而是因为有一种习惯性的冲动在支配他的行为,令他身不由己。 中国人的吃喝交际天下闻名,无论是官场上,还是商业往来,谈判或拉关系的最佳场所通常都在餐桌上,好像不搞吃喝,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在此不展开来谈。吃喝文化本质并没有问题,而一旦被官场引进并滥用,往往会变成一把双刃剑,杀人不见血。在张洪涛之死事件中,我注意到,他肠胃不好,孩子当时在生病,他在最后一次与家人的见面中提到:想请假,但怕领导不高兴。这一细节大概也可证明我说得没错:交际与吃喝风密不可分。无论是讨得领导欢心,还是不与外单位撕破脸皮,喝了这碗酒是必须的选择。 事实上,官场吃喝不仅是交际的重要手段,偶尔也会上升为一种“革命工作”。在有些单位,喝酒受伤甚至命亡是有补偿的。我们曾听到过的某地局长喝酒猝死而被追认为“烈士”事件,大体就是“因公殉职”的充分体现,它仿佛在告诉人们,“喝得伟大,死也光荣”。发生在安徽六安的“物价局检查学校乱收费,检查组长喝酒不积极被砸伤”(《新安晚报》5月28日),以及“湖南一小学老师陪前来检查工作的领导喝酒后死亡”(《潇湘晨报》2005年12月5日)等诸如此类的事件,也足以表明,喝酒确为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完成它,事业的前景才充满可能。 事实上,一个审计员之死,与一个教师之死或一个检查组长被砸,远不足以换取官场吃喝陋习的死亡。制度易改,习惯难移。君可曾记,很多年前为制止公款吃喝,有关部门出台过“四菜一汤”的招待标准。但有这么一个单位,灵感突发:做四个超大盘子,盘中装上若干小格,每小格装一样菜,这样看上去,确实只有“四菜”,但菜式却有十几种。你瞧,官场对吃的执着与义无反顾,你不服是不行的。君可曾看到,对于沧州审计员喝酒死亡,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似乎见惯不怪,照常按计划“烟花三月下扬州”,奔赴那美丽的瘦西湖而去。他们对吃喝至死的冷漠程度,你不目瞪口呆也不行! 官场吃喝陋习不死,更多的“审计员”们可得学会保重自己啊! (椿桦)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