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日前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时下的汽车消费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虚假宣传、消费陷阱以及消费骗局,令广大消费者痛恨不已。为此,我们特别搜集了部分案例,并进行逐一曝光,以清扫车市劣迹。同时,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能对汽车市场规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让消费者在进行汽车消费时更加理性。 案例一:汽车价格 目前,几乎所有汽车厂家的在售品牌车型,都对外宣称其市场销售价格为全国统一价,更有甚者,为了吸引更多眼球,打出“最低”卖价,言外之意就是此价格已经是厂商的最低限度了,不可能还有下调空间,消费者此时购买绝对划算。于是,一部分消费者轻信厂商和经销商的宣传,迅速掏钱购买,而另一部分精明的消费者,却与汽车厂商死磨烂缠地讨价还价,结果不仅价格优惠了不少,还争取到一大堆礼品。为此,想想厂商当初的宣传,那些轻信厂家宣传吃了亏的消费者不禁想问,明明是最低价了,为什么还可以少呢?汽车厂家不是在忽悠人吗?他们究竟有没有最低市场售价?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同一品牌的同一车型在同一市场出现多个卖价的现象,几乎比比皆是,在汽车市场本身没有标准价格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前不仅要货比三家,即使决定要下手购买,也应与销售商进行反复谈判,对产品价格进行猛砍价,有必要的话还可以组织一帮“砍价团”帮忙。 案例二:买车送装饰 买车就送价值上千元的汽车装饰,这是时下汽车商家惯用的促销手段,但是消费者买车后才发现,所谓价值上千元的汽车装饰用品,原来只是价值几百元钱的脚垫、座套、香水座等小玩意儿。而汽车商家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整车销售上没有捞到利润,想通过这种送廉价礼包的方式来弥补,而消费者只有哑巴吃黄连。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既然商家说了赠送的装饰或配置价值上千元,消费者可以现场验货,并进行价格评估,如果评估的价格与商家承诺的价值相差太远,消费者可以退掉订单,甚至拒绝购车,通过这样的“将军”,一般情况下,汽车商家肯定会做出一些让步。 案例三:玩新车概念 新车永远是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现在很多汽车厂家就是利用消费者这一心态,猛打新车牌,三天两头又推出一款新车,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一时间汽车市场“伪新车”泛滥成灾。据调查发现,目前市场的新车,除少部分属于真正的新车外,绝大部分都是只对旧车型的内饰、颜色、前脸及灯等进行改动后的改款车,这种车根本不能称之为新车,消费者不要轻信厂家的宣传。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首先,消费者千万别囫囵吞枣地消化厂家的新车概念,一定要仔细对比,找到新车和老车之间的本质差别。其次,新车也未必比老车的价格高,试想,如果只是部分配置的改动,高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差从何而来呢?所以,购买所谓的新车时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切莫冲动,更不要被新车的概念所蒙蔽。 案例四:特价车 年末将至,很多商家都喜欢打出“特价车”的旗号。而大多数情况下,特价车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多数情况下,商家推出的“特价车”只有一辆样车,目的在于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眼球和关注度,当消费者前去购买时,销售人员会使出浑身解数,游说消费者购买其他车型,交易一旦成功,商家的伎俩就算得逞。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这样的幌子在前几年都有过,商家推出的“特价车”其实大部分是库存车,存放3月以上就可以算为库存车,而这些“特价车”基本都是存放了半年以上的汽车,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生产日期。 案例五:油耗 油价上涨,养车成本飚升,“经济油耗”成为了汽车厂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厂家在对外推广和宣传时,都喜欢鼓吹自己的产品是同级别同类型的产品中油耗最低的,而消费者真正在使用之后,油耗高低也是说法各异。一时间,有关油耗高低的问题,令消费者云里雾里,不知孰是孰非。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汽车厂家公布的油耗都是理论油耗,一般与实际使用油耗差别很大。日前,国家发改委专门对市场上409款各汽车品牌的畅销车型的油耗进行了测试,并对外公布了油耗数据,消费者可以将其作为购车时的参考依据。 案例六:买断销售 这几年,“买断销售”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车市术语,所谓买断销售,就是经销商一次性从厂家买断一定数量的车,然后制定特殊的营销政策,以低于该车原来的市场价格对外销售。这对消费者来说本来是件好事情,但是有一小部分商家却以此为幌子,将自己的库存车也贴上“买断销售”的标签,大搞促销。因为价格优惠的诱饵,大部分消费者只要听说是买断销售,胸脯一拍,立马下手,冲动过后就后悔了:不是价格在短时期内再次下降,就是买到库存车了。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包括买断销售在内的任何促销方式,消费者都应该多长个心眼,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充分了解,信息对称之后,再下手也不为迟。如果实在不放心,消费者还可以打电话到厂家了解实际情况。 案例七:送现金 时下的汽车市场,由于竞争日益激烈,商家们的促销攻势也越来越猛,买车直接送现金的促销方式也开始出现在汽车销售市场,送现金其实是车型降价前的征兆,甚至某些产品已经降价了,厂商担心影响销售,就换了个光鲜的说词,反而令部分消费者感到厂商的恩惠。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天上不可能掉馅儿饼,返现金听起来很诱人,实际却意义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返给你的现金本来就是你自己的。因为你购买车所支付的价格已经高出车辆本身的价格,商家再把多支付的钱返还给你,对于消费者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案例八:办按揭 汽车市场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消费者只要是按揭购车,经销商都会显得非常高兴,经销商卖车现场没有收到现金,为什么会很高兴呢?这让很多人不理解。据了解,根据行业不成文的规矩,每办理一辆按揭购车业务,按揭公司都会向商家支付数额不等的费用,也就是说商家不仅从整车上赚到了利润,而且还可以通过按揭获得一笔额外收获。 发案指数:★★★★ 记者解析:汽车属于消耗品,买到手里,就已贬值了几分。已经当了“房奴”的消费者,千万别再将“车奴”的帽子扣在自己头上,除非你确实不屑于这些“小钱”。(记者 段旭 实习生 张贞)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