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9-21 9月15日,北京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学生列队参加开学庆典。当日,北京朝阳区第一新公民学校经过重新翻修后举行开学庆典。第一新公民学校是南都公益基金会捐建的民办公益学校,旨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近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此举将使中小学生学籍实现全国统一管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称,新办法将使农民工子女及时、便捷地进入学校就读。 教育是一种国民福利,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权利保障,不会因为你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你的受教育权就受到损害乃至被剥夺。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福利过多地与户籍捆绑,一旦离开原户籍,就成了大问题。 学籍是一项基本的教育管理手段,此前,全国的学籍管理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学生离开户籍所在地,来到另一个地方就读,他很难采取转学等快捷方式,顺利地到当地公立学校就学,而是要以借读的名义,费尽周折才能跨入公办学校的大门。而倘若统一学籍,学校教育将能更方便地对接,流动儿童异地上学相对容易一些。 学籍不统一,也给教育管理带来麻烦,对于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长期以来没能有一个准确数据,教育行政部门也很难准确判断流动少年儿童就学的需求量,在调整学校布局、分配教育资金时缺乏必要依据。当许多学生已离开户籍地,而国家拨给的生均教育费用,仍然是拨给其户籍地的政府。这就成为许多城市明里暗里阻碍流动儿童入学,提供了一个理由。当学籍统一后,国家对于教育拨款的分配将更精确,更好地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利益。 教育部门显然对此次学籍统一寄予厚望,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使“农民工子女无论到哪里,都可以及时、便捷地进入学校就读。”不过,这样的预言恐怕有些乐观。因为,在我国,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够高,而且在总的经费中,义务教育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少。这样看来,今后学籍统一后,国家拨给城市流动儿童的生均教育经费,实际上也是一个不大的数字,这笔钱,显然还难以激发城市政府保障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动力。为了避免地方财政背上额外负担,它们会以“经济人”的理性,为流动儿童上学设置门槛。 因此,要想让学籍统一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对教育经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国家需要继续提高教育经费的总额,特别是中央财政应大幅度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变目前教育经费地方承担比例过高的问题,尤其是中西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儿童流出量最大的地区。 其次,中央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应更大程度向义务教育倾斜。此前,中央教育投入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和专项教育经费,在农村义务教育中,中央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最低时甚至不足总额的2%,当然义务教育免费后,这样的情况已有很大改善。高等教育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国家对其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但义务教育是一个纯粹的公共产品,国家应负全责,因此给义务教育以更强大资金的支持理所当然。在日本和英国,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要占义务教育经常性投资的50%左右,所以我们提高的空间还很大。 如果中央财政给流动儿童的人均教育经费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再加上流动人口对于地方的纳税贡献,那些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政府显然再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为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设立门槛,此时再辅以学籍的统一,义务教育作为国家义务将能真正实现,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将不再是难题。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