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1 十七大召开前夕,一群最基层的普通人借新华社记者的笔诉说梦想:坐轮椅的70岁老人希望少花钱看好病;51岁的低保户希望能免去养老之忧;25岁的研究生盼找工作别太难;残疾姑娘希望和健全人一样地生活;大四女生希望去奥运会当志愿者;乡村学校校长希望自己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从而得一技之长改变贫穷;初二女生梦想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新华社10月9日电) 只有在充满活力前程无限的社会,人们才会萌生出形形色色的生动具体的梦想。发自草根阶层的生活期盼,是对社会发展满怀希望的表征。如果每个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梦想并为之执著前行,社会就会充满生机;也只有社会承载着“以人为本”,人们才敢于并能够释放活力,放飞梦想。 就此而言,那些“最基层的普通人”所诉说的梦想,足以让我们感动。当然,细看上述那些梦想亦颇有些令人感慨之处——那些梦想的层次还都很低,属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人得其居”等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离“展现自我才华、实现人生价值”还有不小的距离。 不过,一个人口众多条件复杂的发展中大国,对此或不必忧心忡忡。实际上,人们不再安于困窘,而是积极期待于社会发展能使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能够产生这样的“梦想”本身便是一种良性的信号。 当然,要使社会发展获得更广泛、更持久的推动力,仅仅让草根阶层满足于那些最基本愿望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有活力的社会,应该致力让每个人都能产生更高的理想,并有相对值得依赖的追求途径——只要其本人愿意梦想,愿意努力。可以说,在一个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正当机会,是最大的发展动力来源,是最可靠的社会稳定机制。 一个社会能否称得上发达和文明,是否具有可期待的长期愿景,精英的数量和能力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更取决于有怎样的草根。可以说,草根阶层普遍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社会,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可能。如果草根阶层普遍充满热情和理想,与其他阶层之间能够互相体谅、友好相处,则不愁社会无稳定,发展无动力;反之,如果草根阶层与精英之间产生了疏离,甚至敌意,便将是社会不可承受之累。 在让草根阶层产生理想并能为之不懈努力方面,当前有些社会现象值得注意。譬如,为什么“读书无用论”在某些农村地区沉渣再泛;为什么近年来个体户数量不断减少;为什么有人陷于某些“非制度化生存”境况且难以自拔;为什么赌博、沉迷电子游戏等会成为社会性问题……凡此种种,细究之下都与某些草根阶层的生活无望感有关。 现在来看,各项政策制度除了恤民外,更应尊民,让普通百姓都能切实感受到机会、享受到权利、憧憬并相信未来。要让每个无论多么卑微的社会角色,都能生发出充分的自信,敢于梦想、勇于追求,真正使“无力者有力,悲观者前行”。 要真正做到些,就要勇于打破一切不正当的门槛,譬如要让草根阶层敢于创业,就要消除一切歧视性、排斥性的制度;要让草根有上升的机会,让他们上得起学、能就业;要使草根阶层提高公共素质,自尊并尊重他人,就要从法律上保障他们能够在任何场合挺直腰杆。 草根有理想,社会就有动力,就有希望。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