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 时评:莫叫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下蛋鸡 尽管各类风格的当代时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场面 但是,当“非遗”如此火热,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各地对于“非遗”的追捧甚至有如竞赛般如火如荼时,或许还应且慢为我们拥有如此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者而乐观自豪。事实上,如果回归“非遗”的本意和原旨的话,所谓“非遗”,是在经济、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包括传统文明、工业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遗产形式的保护。而反观国内“非遗”的申请,之所以会有如此热度,保护之意恐怕还在其次,打“非遗”旗号,以获得品牌和产业效益,借鸡下蛋才是背后的真算盘,至于“非遗”,不过是只“下蛋鸡”罢了。而这当然与“非遗”的原意大相径庭。 更为令人忧心的则是,当“非遗”成为“下蛋鸡”,当保护为开发所替代时,成为“非遗”究竟是幸或不幸,恐怕也要另当别论。事实上,“非遗”之所以需要保护,恰恰是因为经济、技术、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它们难有生存的空间,如今,“非遗”成为“下蛋鸡”,遭遇“产业化”,实际上是改造“非遗”去适应现代环境,去为现代经济服务。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本来需要慢工出细活的“非遗”,却遭遇流水线改造。中国的漆器正是先例,在产业化发展之后,元素更改,工序偷换,最该保护的“非遗”艺术珍品却被一堆廉价的旅游“纪念品”所替代。如此看来,我们倒是更应警惕“申请非遗”成为“破坏非遗”的保护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别让“非遗”沦为商业“非遗”。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