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5 ●要抓住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遇,必须把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趋势性要求。有五个趋势性要求需要加以关注:基础设施,要求全面联网;产业合作,寻求链条分工;环境治理,必须共防共治;民生发展,成为新的领域;政府作用,着力制订规则 ●要破除行政区界限,光靠政府间的联席会议、部门协商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类实质性问题。同时我们现行的市场机制,还有很多地方保护痕迹。促进长三角联动发展,政府的作用将更多体现在制订规则和监督规则执行上,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应的制度性规则,形成各地共同遵守的准绳,进而培育成熟、规范的商业社会 举办世博会、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长三角联动发展,是当前上海发展的三大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三角,在整个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打造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城市群战略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增强长三角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区域联动发展。上海要充分把握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遇,发挥特大城市的核心作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城市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 要抓住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遇,必须把握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趋势性要求。有五个趋势性要求需要加以关注: ——基础设施:要求全面联网。所谓全面联网,就是各地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那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如港口、高速公路、机场、跨江跨海大桥、铁路,乃至网站、排污管道等,从核心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城镇,进行全面联结,一方面体现规模化、集成化优势,一方面体现“快捷”、“对接”、“融合”要求,造就更大的“同城效应”。之所以将呈现全面联网的特征,有两个因素:一是各个城市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能量,要进一步发挥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功能性作用,必须与外部联网,融入区域网络;二是各个城市,特别是那些与核心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城市,具有强烈的联网要求。 ——产业合作:寻求链条分工。长三角地区未来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将不再表现为行业定位分工、企业大中小分工,而是价值链导向下的产业链条分工。今后地区间的产业合作,将分端进行,大城市人才、信息集聚,但商务成本较大,必然从事产业高附加值的部分,包括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研发、制造、高端服务,以及掌握市场的营销环节。中小城市和一些城镇,商务成本较低,必然从事产业的中低端部分,尤其是加工、组装。这样一个产业在空间上将分为若干部分,一个企业在部门上将配置在不同的空间。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必须对应这样一种产业合作新特征,在政策、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更好地提供相应的载体和机制。 ——环境治理:必须共防共治。最近几年从中央到社会,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上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环境也成为其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开始主动关心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明显下降,并通过各个途径对长三角各地政府形成施政压力。环境治理已经成为长三角各地政府重要的施政工作,特别是在太湖蓝藻事件后,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流域性污染,实行共防共治,更是成为两省一市重要的合作议题。共防共治,其内涵包括了共同规划、共同监测、共同处罚、共同建设、共同出资、共同补偿等。 ——民生发展:成为新的领域。随着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和就业、房产市场的开放,长三角地区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围绕人口流动而产生的民生发展,正成为新的合作领域。比如医疗,各地自有一套医疗保险体系,城市之间互不衔接,给出行的市民,还有想到其他城市安度晚年的老人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有高等教育机会很不均衡,大城市的学生因为录取名额多,升学机会也多,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要进入大学必须加倍努力,甚至遭到逆淘汰。还有诸如收入差距、养老金差距、职业培训差距,等等,都是未来长三角联动发展、走向一体化需要考虑的新领域。 ——政府作用:着力制订规则。要破除行政区界限,光靠政府间的联席会议、部门协商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各类实质性问题。同时我们现行的市场机制,还有很多地方保护痕迹,需要各地政府形成共识,构建一体化体系。促进长三角联动发展,政府的作用将更多体现在制订规则和监督规则执行上,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应的制度性规则,形成各地共同遵守的准绳,进而培育成熟、规范的商业社会。这方面国际上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如WTO规则、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制协调、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等等。 对应长三角联动发展的趋势性要求,上海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四个着力”,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推进措施,进一步提升上海的核心城市功能和联动能力。要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大规模推进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长三角各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城际轨道、通关等的“快捷”、“对接”、“融合”,并要大力提升上海在整体区域网络体系中的枢纽能力,或称国际性网络节点能力;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研发、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同时要促进更多的一般制造项目向周边的中小城市转移,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端”体系;要把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治理更多地结合起来,筹建环保补偿资金,推进环境治理综合研究;要选择医疗、社会保险、养老、教育为新领域,探索长三角民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的组织与机制创新,借鉴当初欧共体经验,发起成立“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委员会”,承担制定规则、评估监督、补偿利益等功能。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