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9 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黄金周休假制度的重新调整,本身正是回应型立法的典型体现。这些年来,对于这个全国全民集中休假的黄金周制度,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议意见。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各种现实弊端的充分暴露,那种明确反对并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主流而响亮。而有关方面能积极正视社会民意,及时调整休假制度,这本身显然是立法机关以人为本、积极回应社会民意的表现。 由于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变革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实利益,消息被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较为激烈的社会争议。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此前要求制度变革的声音占主流不一样的是,如今反对、质疑的意见似乎更为集中。比如有评论就明确认为,取消黄金周是对民意的颠覆。任何一种关系到诸多目标群体的制度性改革,必然会因为目标群体本身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意见,这本身其实无可厚非。但这其中有那么一些所谓的反对和质疑,却有叶公好龙的嫌疑。 在黄金周休假制度还没有做出正式调整时,由于这其中经常存在人满为患、交通梗阻、旅游景点接待能力超负荷等诸多现实难题,很多人总是希望能尽快变革这种集中休假的制度。同时,每次过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时,也都会不断有人提出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应该放假,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而在社会舆论的不断呼吁下,“龙”终于有望来了:先是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向社会征求带薪休假制度的意见,以解决这其中的权利落实问题;后是充分综合、平衡了社会上各界的意见,制定了这样一个化整为零的方案。遗憾的是,当制度变革真的即将到来之时,很多此前曾要求制度变革的人,却要么因为对过去8年生活的过度习惯,要么仅仅因为对新生事物存在一种想当然的排斥和反对,而纷纷发出了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甚至从根本上否认改革的必要性。此情此景,和人们所熟悉的叶公好龙这一成语故事,实在是太过相似。 应该承认,黄金周休假制度本身确实还存在诸多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在资本相对强势的现实格局下,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避免带薪休假制度被那种过于市场化的考核制度架空,以确保广大民众有休息的权利。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在对以往行为习惯和制度程序不断超越、变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们完全不必因为其中的某些小问题,或仅仅因为自己的一些思维和心理的惰性,而想当然地对新生事物进行排斥和否定。从这个角度来看,重新调整黄金周休假制度固然需要加倍谨慎和细致,但显然也需要人们更多地抛弃那种叶公好龙的心态,营造一种更加有利于制度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