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8 平心而论,一些地方对节能减排并非不重视,各种措施、规定也出台了不少,但效果却不明显。究其原因,一位主抓工业的市级领导倒出了苦衷:节能减排不是喊口号,得真金白银地投入。节能,要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减排,要对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哪一样缺了钱都不行。而淘汰落后产能,地方还会减少税收。这种只有投入、没有收入的事情,无论是对地方政府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个沉重的“包袱”。 的确,节能减排如果只是一个被动的治理过程,那肯定会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负担。但如果换一种角度和思路,节能减排就不但不是“包袱”,还可能成为财富。在内蒙古亿利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几大生产项目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发电厂“吃掉”了煤矿的副产品煤矸石,水泥厂“吃掉”了发电厂的粉煤灰和PVC生产的工业废渣,水经过处理可以重复使用。循环一圈下来,“废”都变成宝,减排减到“零”。企业不但没有增加负担,还节省了项目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享受了税收优惠……一位老化工专家说得好:资源和污染是相对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排放出去就是污染;如果加以巧妙利用,常人眼中的废弃污染物也能变成宝贵资源。 看来,节能减排不能光停留在治理的层面,还需要改变思路,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比如,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最大限度地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等。这样,节能减排就不再是“包袱”,而是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财富。只有“包袱”变为财富,地方政府和企业才能将节能减排的压力化为动力,由“要我减排”变成“我要减排”。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