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鉴出赝品拍卖暂停 监管太紧?太松?
4件“国宝级文物”北京停拍
4件被宣传为“国宝级文物”的拍卖品,前些天突然被北京市文物局停止拍卖,后来其中3件又被指为赝品,第4件真伪待定。而法制网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得到的最新消息是,青铜器是拼接成的,其底座真假待定,壶身是赝品。
这4件拍品是北京皇朝·诚铭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据说由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从两位台湾收藏家手中征得,是抗日战争后从大陆流传到台湾的。皇朝公司对4件拍品进行了广泛宣传,从9月底开始,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都发布了消息,刊载、播发照片,称4件拍品为回流“国宝”,估价高达700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却成了一文不值的假货。两个月之间,变化之大,真有点波谲云诡的意味。
文物拍卖离一般人的生活比较远,但这里的问题却往往有政治、历史甚至国际影响。兹事体大,政府部门如何监管?为此,法制网记者采访了国家及北京市文物局、中国拍卖业协会等单位,对文物拍卖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
撤下“四国宝”是“例行公事”
“撤拍是文物拍卖审查中经常做的。”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但一般撤拍都发生在报批环节。这次是拍卖公司违规,先宣传,后报批,而且宣传的力度很大,所以影响也大。他们的宣传也是违规的。”
这位负责人说,按规定,文物拍卖前要报批,要经文物管理部门审批后才能进行预展宣传。而皇朝公司不仅没有报批就宣传,还说是出土文物,这就更违规了,出土文物是禁止流通和拍卖的。后来,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文物进行鉴定,发现是赝品。
的确,撤拍是经常发生的。2005年,北京就有25件拍品被撤拍。今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工商局现场查处了北京中嘉立信拍卖公司对8件拍品的拍卖。8件拍品标明是明清代文物,有一件所谓明代犀角标价12万元,但专家现场鉴定全是现代仿品。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中嘉公司根本没有文物拍卖资格。
北京市文物局披露,过去1年中,他们对19家拍卖公司进行了查处,这些公司涉嫌超资质拍卖和虚假宣传,禁止了90件拍品的流通和拍卖。
文物拍卖有一定之规
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谈到文物政策,习惯强调一点,就是我国的文物政策一直贯彻始终,没有进行过大的修改,包括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对文物有很大损毁,是社会混乱所致,不是政策发生变化。对文物管理,我国一向是从严,其中包括文物拍卖。
我国对文物拍卖一直实行“直管专营”政策,即由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从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公司的资格,除此之外的任何公司、单位和市场均不得从事文物艺术品的拍卖活动。
资料表明,拍卖业包括文物拍卖,在世界上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8世纪时,欧洲拍卖业开始兴盛。而我国100年后,鸦片战争后才出现,而且只局现于上海、广州、北京几个大城市。直到解放前,拍卖商行都没超过30家,业务量也很有限。解放以后在北京有过一些零星的木材拍卖活动,到1958年,全国拍卖行全部关闭歇业。28年后,1986年,广州成立了第一家国营拍卖公司,拍卖一些罚没充公物品。
中国拍卖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凤海说,真正的文物拍卖应该是1992年北京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拍卖会”。那是为配合“中国黄金旅游年”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买家主要是境外收藏家和游客。这是北京乃至中国大陆境内首次举办的正规的文物拍卖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拍卖。至此,中国大陆才算真正有了文物拍卖。1993年以后,拍卖业包括文物拍卖,才成规模地开展起来,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
截至2007年年中,全国有拍卖公司近4000家,从业人员2万人,年成交额3000多亿元。其中具有文物拍卖资格的233家,年成交额超过160亿元。
为规范文物拍卖,国家文物局于1994年4月就出台了《文物境内拍卖暂行管理办法》,2003年6月,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拍卖暂行规定》。按这项规章,文物拍卖企业必须具有一定资质,经省、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才能从事文物拍卖。每次拍卖文物,必须将拍品上报省市文物局,并经专家鉴定,再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方能进行。
记者在北京市文物局见到一份文物拍卖报告,所有拍品照片都印制成一本精美的铜版纸画册,全为彩页,并有详细的说明。
管理到底是严还是宽
进行一场文物拍卖要经如此复杂的报批手续,不少文物拍卖企业对此啧有烦言。记者采访了一家拍卖企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组织一次拍卖几乎要脱一层皮。不仅费时费力,还要花大笔经费。拍卖不光文物部门管,工商、税务、文化甚至公安部门都要管,一般小的公司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而且上档次的拍品越来越少,一般拍卖会很难形成规模,聚集人气。因此,不少拍卖公司要求放宽管理。
北京文物局官员证实,北京目前有文物拍卖企业81家,实际进行拍卖业务的只有50来家。近年,文物拍品每年都下降五六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拍卖业务,有的企业可能会自生自灭。
尽管这样,对文物拍卖的责难一直不绝于耳。有不少文物收藏界人士都诟病文物拍卖假货太多,很多文物拍卖企业拍假、假拍,为赚钱而不择手段。不少拍卖企业为打知名度常常虚假报成交额,虚假宣传妙作,不一而足。
但是大多数负面说法都说现象,不愿或举不出多少实例。不过,说到底,文物买卖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于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关心的人也的确也不多。
不知为什么文物部门的官员都很不情愿接受采访,不愿多谈文物管理工作,更不愿意让他们的名字见诸报道,但从他们不多的言谈话语里也透露出一些独特的看法。他们认为,文物拍卖管理是严格的,由各种规章制度卡着,不会出太大问题。一位文物管理官员说,拍卖本身就是公开化、讲究公平的事情,必然要造成一定声势,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因此,自然会形成多方监督。文物部门当然应该不断加强管理,但不需要对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持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