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4-22 此前,最高立法机关几次“开门立法”,面向公众征求立法意见。汹涌而至网络民意,与信函、传真、座谈会承载的传统民意一道,共同汇集成公民立法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清晰声音。从量上来说,网络民意大有盖过传统民意的汹涌之势。 200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发出通知,全文公布物权法草案。通知明确指出:各地人民群众除了可以将意见分别寄送所在地省级人大常委会,或者将意见直接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外,也可以通过中国人大网站提出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到11543多条修改意见,其中9000多条是通过中国人大网站收集到的。 2006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公布,一个月的时间里收到了各方面意见近20万条,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收到18万多条,网络民意达九成之多。也是在2006年,就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问题,全国人大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立法听证会,这次听证会的报名人数是4982人,通过网站报名的人数达到4600人。 在地方立法中,网络民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004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在网上征集立法建议项目。2006年8月1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在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征求广大市民对人大代表视察办法修订案的意见。此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通过立法公示工作规程,规定凡是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规草案都在网上公示,这一制度文本,开全国立法公示之先河。此外,还有不少省级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网络征求立法建议项目和对法规草案的意见。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作为人大开门立法的一个平台获得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接纳,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正如一位网民所说,网络民意扩大了人大立法的民意来源渠道,来自基层的建设性意见,能在立法中最直接地体现出来。网络民意呈“加速度”状态涌入立法机关,立法机关也正在积极应对和消化网络民意。 “透明人大”的推手 如今,公众知晓人大会议既不需要光临会场,也不需要等到晚上看电视新闻或次日读报纸。互联网直播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让公众不仅实时了解人代会的程序、内容以及会议关注的焦点问题,而且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自己的关注点。网络推动着人大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公众。2006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中国人大网除了对闭幕会进行直播外,还对本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开幕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以及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进行了现场直播,前后共进行了10场直播。据报道,仅3月5日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当日,就有超过1500 万网民在网上收看了现场直播。 就在全国人代会通过网络公之于众同时,地方人代会也从神秘而威严的会堂进入寻常而开放的网络世界。 2005年7月25日上午,在杭州的一个普通网吧里,正聚精会神地收看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网络视频直播的退休工程师崔盐生连呼:“像这样的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次常委会会议分3次直播,直播专题点击数为10万次,收看者达8000人次。2006年1月,浙江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组织浙江在线、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对大会开幕式进行网络直播。此后的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实行全程网络视频直播时,直播专题点击率已高达105万次,收看者22万人次。这次网络直播被媒体称为“公民在家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由个别旁听到集体旁听”。2005年10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开通新版门户网站,网站开始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立法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重要会议进行视频、图文直播。 2006年3月,广州市民只需登录市人大门户网站,就可以实时观看广州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有意见或建议还可向会议发邮件,大会秘书处专人负责收集整理,把有关意见转达给信访部门。 2007年2月,湖南省人大、省政府门户网站对该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闭幕大会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程网上视频直播。省人大代表李爱平说,网上视频直播有新意,让老百姓更加了解政务,更加贴近代表。 就在各省市人代会进行网上直播的同时,东方网对上海市人代会的3场小组审议进行了网络文字直播。1月28日下午,上海市市长韩正参加了普陀区代表团的小组审议,东方网首次对人代会的小组审议进行了现场文字直播。代表们的所有发言内容基本上原汁原味地出现在网上,关于社保基金案等内容的一些“敏感”发言也并没有被“屏蔽”。 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监督法,把监督公开作为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一项原则。根据监督法的这一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通过媒体和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布了6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关于中央决算报告、审计报告、有关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的审议意见。公众发现,一向打上“秘密”标记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也在中国人大网公布,这是前所未有的。 与此同时,利用人大网站公开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成为建设“透明人大”的又一亮点。2006年1月,四川省人代会代表议案和建议上网与民众见面,网友称这是“在全国算得上的稀罕事”。而在四川省绵阳市,市人代会期间上交的124件人大代表建议的建议人姓名、案由、承办单位、承办负责人及联系电话等等,全部在人大网站等媒体公开,并将在下一次人代会前公布代表对建议办复的反馈意见。 人大利用网络渠道使公开化的程度和范围有实质性扩展,体现了一种更为强劲的开放度。 网络民意丰富代表议案 “两会”期间是网络民意最活跃的时期,网络极大地便利了人大代表与民众的互动。人大代表积极利用网络与公众进行沟通。人大代表将议案和建议挂在网上,征求公众的意见,采集百姓的诉求和呼声。 与一些高官显要、党政机关竞相开辟“网络博客”相比,民意代表收集“网络民意”早已成为一种新政治景观。2006年,人大代表利用互联网博客公开收集民意受到公众热捧。 2006年初,江苏省新闻媒体联合为人大代表开设了“会议博客”;河南郑州市人大网站开通了郑州市人大代表与市民互动博客,郑州市478名人大代表登录网站,输入自己专用的密码,可以把准备在人代会期间提交的议案、建议和意见发表在博客上。 2006年全国“两会”前夕,重庆市的全国人大代表程贻举成为开通代表博客的第一人,10多位全国人大代表随后在一些知名网站上纷纷跟进,代表委员“两会”博客盛极一时。短短21个小时,全国人大代表程贻在网上开设的人代会主题博客点击率就达到1421人次。 博客的最大优点是开放、互动,这比单向征求意见更能广纳民意。一位网友说,博客之风吹进人代会,绝不仅仅是打开一扇时髦的窗户,而是要打开人们通向公共决策空间的窗户,博客是网络时代又一个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的渠道。 与此同时,民意机关和代表个体自觉借助网络来采集民意渐成“时尚”。2006年“两会”前夕,叶青、洪永柱等5名全国人大代表和5名全国政协委员借助《新京报》和新浪网向社会公开征集议案、提案;浙江省奉化市傅企平等五位人大代表在奉化新闻网上征求群众的意见。2007年2月28日,一条题为“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向社会征求议案和建议的倡议”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短短3天时间,阅读近5000人次,网友跟帖达7页之多,还有网友发表“给洪可柱代表的公开信”,希望能将自己的建议捎到会上。 “在网下,代表建言献策;在网上,网民出谋划策”。在新华网开博客的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说:“不管怎样,网络还是很便捷地让代表汇聚民声,收集民意。” 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极大地促进了公民与人大代表的良性互动,公众的建议让代表议案更显丰富和充实。 值得一提的是,人大代表通过网络采集民意,人大机关的引导和服务功不可没。2004年8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开通了上海人大代表网。这个网是专门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在沪全国人大代表设计、建设的一个“虚拟专用网”,为代表履职提供各类参考信息。2005年8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设立市人大代表电子邮箱并向社会公布的方案》,率先向社会公布了所有市人大代表的电子邮箱;2006年安徽省“两会”期间,包括省政协主席方兆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成林等省领导在内的324名省人大代表的电子邮箱首次集体公开亮相;当年7月,浙江省首批57位省人大代表的电子邮箱也向社会公开。2007年8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人大信息网上开通代表电子邮箱,雷建威等11位代表向社会公布电子信箱。2007年3月,中国人大网开通“代表服务专区”,代表通过电子信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代表服务专区后,既可进行电子邮件的各种操作,又可查询各种信息。 “电子人大”渐成气候 2006年春节长假后第一天上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舆论媒介”——中国人大网站机房视察,明确要求网站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人大的立法、监督工作进行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使网站真正起到增强人大工作透明度,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 高层对互联网平台和网络民意的重视,引领“电子人大”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人大网站上开设的中国法律法规数据库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数据库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文献资料库、全国人大代表信息库等,已向全社会开放。一年来,网站共更新维护法律法规信息5万多条,目前的法律法规信息查询系统总条目达近22万条。2006年2月,中国人大网站调整后又增加了英文版。 在高层的示范和引导下,地方人大建设网站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各级人大网站已近300个,短短5年时间增加了15倍。 2005年3月,上海人大公众网开通了一个品牌栏目——“人大网议日”,由包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内的市人大代表为主要嘉宾,围绕常委会年度工作重点和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定期通过网络聊天系统与网友在线直接交流。“人大网议日”已成为代表沟通选民的途径,市民表达意见的通道。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逐步形成了由公众网、代表网、机关网、区县网、公务网等五大网络共同架构的信息化平台,“电子人大”建设向纵深推进。 还有,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各项工作报告通过网站向社会发布。江苏省扬州市、南京市雨花台区等地人大用网络征集监督议题、执法检查项目,等等。凡此种种,正在推动人大网络平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同时,网络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人大履职的模式。例如,此次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出现了上海市人大运用互联网进行选民登记的新气象。 2007年6月,联合国第七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通过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维也纳宣言》。宣言指出“改善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利用——电子政务潜力巨大,有助于增强透明度,促进公民更多地参与政策过程,以及改善政策决定的质量及其实施”。 人大如何占领并利用互联网舆论阵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民意机关,人大将在网络时代发挥其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