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难为应届生?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难为应届生? 2008-4-15 “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难为应届生? ■ “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 新闻背景 近日,《东方早报》报道说,上海有专家呼吁,国家应逐年减少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考录用公务员的比例,市级机关应基

 




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难为应届生?

  2008-4-15


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难为应届生?
 
  
  ■ “机关公务员拒招应届生”之辩

新闻背景

  近日,《东方早报》报道说,上海有专家呼吁,国家应逐年减少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考录用公务员的比例,市级机关应基本停止招录应届毕业生。虽然随后上海市人事局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说关于公务员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消息。但人们却在《长江日报》等媒体上看到了湖北应届生5年后将不能直接报考公务员的消息。而此前,其他一些地方早就有过类似的举措。
  在社会就业压力原本就相对严峻的当今,一些政府机关也开始对应届生说“不”,这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激烈争议。有人认为此举意义积极,值得肯定;但也有人认为此举打错了板子;更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引发社会其他用人单位纷纷拒绝应届生。那么,我们究竟又应该如何看待机关公务员拒绝应届生的新政?本期评论版为此推出一组稿件进行了评议。


  公务员招考向应届生“关门”,并不是在难为应届毕业生,而是针对当前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能胜任公务员工作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事制度不断探索完善的积极作为

向应届生“关门”并不是难为应届生  

唐卫毅

  从目前我国政府机关的现状来看,湖北等地即将推行的机关对应届生说不的新政,至少有三个层面的作用值得肯定。
  其一,有利于公务员自身的健康成长。大学生一出校门就进入公务员队伍,其实并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长远建设,因为大学生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没有对基层工作和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直接进入公务员队伍,很容易使他们沾沾自喜,自觉高人一等,进而养尊处优,助长官僚作风。而公务员招考拒绝应届生,能够促使应届生去主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己的阅历和才干。
  其二,有利于公平竞争,给基层工作的同志更多选拔的机会。相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的干部并不占有理论考试的优势,靠书面考试显然也竞争不过那些应届大学生,如此以来,在同一个“平台”报考公务员,大学生自然更占“上风”。而今后招考、选拔公务员面向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显然更加公平和公正,此举也会给那些在基层埋头苦干的人员带来更多的机会。
  其三,有利于遏制公务员招考工作中的腐败。大学生毕业之时就是各种关系纷至沓来之日,这是早已不争的事实。而有的大学生,无论知识素养,还是道德素养,都很欠缺,却往往凭借着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而轻松进入公务员队伍,不仅影响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制造了公务员招考选拔上的不公平。
  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担负着依法行政的重要职责,在执行政策、履行职能上也需要熟悉民情、民意,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而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充足的基层实践的经历,也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练,一毕业就进机关、坐办公室,只能促使他们检查指导打官腔、说官话、想当然,制定计划、起草方案“闭门造车”,总结经验“听风是雨”。这样的工作状态,显然对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公务员的办事效率及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并不利。
  作为大学生,应当先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增长阅历和才干,哪怕是自己尝试去干个体户,领略普通市民生活的酸甜苦辣,然后在具有了一定的基层实践经验和生活磨练的基础上再去报考公务员,以这样的素质和经历,或许更能体现出作为大学生在开展工作时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公务员招考向应届生“关门”,并不是在难为应届毕业生,而是针对当前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能胜任公务员工作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人事制度不断探索完善的积极作为。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基层的广阔天地,对大学生来讲大有可为。作为大学毕业生,不妨扎根基层,靠实践经验积累考取公务员的资本,如此以来,凭借着良好的知识素养及实践经验,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或将有一番新的、更大的作为。

体制生病不能让应届生吃药


    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制度环境,让那些原本满怀理想、心系天下的应届生,不会“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贺方

  媒体报道说,一些机关之所以要“拒招应届生”,是因为一些从家门到校门、又直接进入机关门的公务员,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缺乏对群众疾苦的了解,也不具有应对复杂局面的实践经验,极易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难做到关注民生、贴近实际。这种招考公务员的价值取向,确实也契合了时下“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大有可为”的主流趋势,这也就难怪会赢得一些赞誉之声。
  但我们不难发现,上述逻辑其实存在着一种致命的缺陷。基层工作经验固然是了解群众疾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这显然并非唯一途径,媒体的报道、影象文字资料的记载甚至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与体验,都能成为了解群众疾苦的途径。很多时候,身处高级别机关的公务员,之所以不了解群众的疾苦,“非不能也,而不为也”。身在庙堂之高的总理尚且了解而且时时牵挂群众疾苦,难道刚刚进入机关的应届生一直都生活在“世外桃源”?
  真正导致如今一些高级别机关的公务员缺乏对群众疾苦了解的症结,在于如今某些部门官僚体制的内在弊病。在自上而下的层级体制中,上一级别机关的公务员,更多地通过自下而上的文件、汇报、请示、材料等,而不是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群众中等方式,来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偏听偏信”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下级机关“欺上”的“政绩冲动”,共同造就了不与基层群众有直接接触的高级别机关公务员,缺乏对基层情况的必要了解,甚至通过招考进入高级别机关的应届生也不能幸免。
  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是因为应届生不了解基层工作以及群众疾苦导致了官僚主义作风,而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城门失火的同时,殃及了应届生这些无辜的“池鱼”。既然欺上瞒下的官僚主义作风存在而且在局部地区相当严重,那么,即便应届生只能考入基层公务员队列中,其在能够了解群众疾苦时,也会要么像鸵鸟一样对现状视而不见,要么被官僚主义作风同化到麻木不仁的地步。反正不管何种原因,在体制的巨大同化力之下,应届生是否身在基层,与其是否了解群众疾苦以及走上领导岗位后能否关注民生,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其实,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媒介、信息的发达,意味着,只要在获取信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不存在缺陷,“不了解情况”注定是一个十足的伪问题。正如缺乏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不一定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一样,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应届生也并非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制度环境,让那些原本满怀理想、心系天下的应届生,不会“候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一个弥漫和充斥着厚黑学、官场文化、官僚主义习气的酱缸中陪着不合理的体制慢慢变黑。
  进一步讲,官僚主义的罪魁祸首是公务人员只需要对上负责,而不需要对公众负责,一个不需要对公众负责的公务人员,哪怕身处基层,有着再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也无法做到心系群众、关注民生、贴近实际,而一个应届生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和成长起来,除非同流合污。这样看来,将“拒招应届生”作为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不是对应届生的“有罪推定”,恐怕就是可怕的“乱点鸳鸯谱”。

 ■观点链接

  拒招应届生涉嫌违反公务员法

  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曾被开除公职的;(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不至于属于这“三种人”吧?为何要拒他们之公务员门外?或许,直接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选拔公务员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如此“一棍子打死”,有违反公务员法之嫌。
  (冬雪草)

  关键在于完善业绩考核制度

  实际上,既然市级机关公务员非常重视基层经验,那考题就应该重视考察这方面的能力,比如,针对市级与基层工作性质的不同,出两套有针对性的考题。纵使不好操作,那笔试之外还有面试,考官还可针对具体的岗位要求去“把关”,从而有效避免“经验缺失”问题。
  退一步讲,所招的公务员不能胜任工作也不要紧,因为公务员法还对公务员规定了试用期。如果有关部门严格地照此规定来“优胜劣汰”,而非一“考”定音,那不仅可以淘汰不能胜任的人,还可给其他应届毕业生传达一个强烈的信号:考前要先掂量掂量自己,如果没有相应的岗位能力,比如基层经验,那还是另谋他职。



法治动态检索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