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12 比征言更重要的是开阔的胸襟 大丫山 江西省有关领导日前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就江西的发展建设向全国求计问策。消息传出后仅3天,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收到的建言已达数千条。据了解,每日的建言经工作人员整理后,当天就能直送领导案头。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接到的建议内容五花八门,涉及经济产业规划、农村问题、人事建设等诸多方面。提建议的人有学者、干部、军人、农民、农民工,还有在校的大学生。 当前,人们的公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更加关心政治、法制、经济、文化等等的发展和建设,他们也是这些领域快速发展的受益者。当有政府向社会求计问策谋发展,他们自然是积极踊跃建言献策。这也就不难理解,江西为何能在短短3天时间内,收到各种建言数千条。但是,作为一个关心时事的公民,在此我更关注征言者面对这“数千建言”的态度、胆识和胸襟。 此前,为谋求发展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呼吁甚至拿出赏金求计问策的先例。但是,有许多求计问策往往是开局声势浩大,结局却是悄悄收场。不但公众没法从征言者那里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就连建言献策者本人也难得到一个圆满的答复。毫无疑问,这般求计问策,不但会挫伤建言献策者的激情和责任心,还是在劳民伤财。 因此,求计问策并不难,难的是征言者能把这些征集来的建言一一予以处理,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并把它们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运用到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上。只有这样,那些良言和计策才会起作用,才不会“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然而,要达到这一良好局面,又是何其的难。 我们知道,任何建言都有好听的和不好听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真正利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往往是那些听来刺耳、不好听的建议。正因为这些建议是“苦语”,叫人难以“吞”咽,往往会“半句严冬寒”。这时,求来的“计”问来的“策”别说数千条,就是数万条,如果征集者感到“苦口”,进而不予以采纳,那对于社会发展也是毫无益处的。 因此,江西这“数千建言”,不仅考验着征言者的眼光和智慧,更考验着他们的胆量和胸襟。尤其面对那些夹杂着指责乃至纠错的“诤言”时,如何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进而理性地面对和采纳,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政府官员胸襟不宽,度量狭小,容不得第二种乃至其他类型的声音和批评,想必不利于各种建言的采纳。历史上很多官员悬赏求谏的故事为什么让人津津乐道?不仅仅是他们敢于“求谏”,更在于他们遇到那些不好听的“诤言”时,能理性地面对和接受。这种胸襟和度量,无疑是任何征言者都值得效仿和借鉴的。 当然,领导干部向全国求计问策,并在3天时间内就收到数千建言,这是一个难得的良好开端,结果如何?想必许多公众跟笔者一样,拭目以待。人们期望领导干部都有那种胆识和度量,面对“数千建言”,真正理解并接受“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建言。
法治动态检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