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近日,广东省纪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1至8月,全省党政机关因公出国人数同比减少60.4%,新购公务用车同比减少90%。该省有关负责人表示,要严格控制茶话会、联欢会等节庆活动数量和规模,严禁借节日乱发钱物,违反者一律免职再处理。 这一连串数字反映出,多年来群众深恶痛绝的“三公消费”并非不可撼动,为人诟病的过高行政开支完全可以压缩。不仅在广东,全国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次继去年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出现首次下降后,今年上半年与近3年同期平均数相比又分别下降55.36%和53.23%;中央部门共压缩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费用5.97亿元。 一切有利于缩减行政开支的好做法都应坚持,一切有益于取信于民的好措施都应继续。在为行政开支得到缩减而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该追问,压缩行政开支为何能取得如此可观的成果?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范本,使其具有普遍推广价值,产生辐射效应? 无论广东公款出国人数减少六成,还是全国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次下降,都与此前中央重拳出击,专项治理,并出台了一系列“铁腕”规定紧密相关,加之政令较为畅通,尽管仍有个别顶风作案、置若罔闻者,但全国多数党政机关能够保持权力自觉,做到令行禁止。 多年以来,国家为刹住公款出国风,出台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为何这次效果如此明显,与两点因素有关:一是中央在制度建设上更为完善,二是强化了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以今年2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坚决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的通知》为例,该通知要求审批部门清理、规范审批权限,完善审批程序,细化审批标准,实行“谁审批、谁负责”,“谁派出、谁负责”。无独有偶,在全国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央也要求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机关加强对因公出国(境)活动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由是观之,要让制度“发威”,就应避免制度“沦陷”。否则,再完美的制度,如果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就永远形同虚文;再精密的制度,如果缺乏配套的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就如被拔牙的老虎,不能震慑违法乱纪者。同时,还应该看到,整治公款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不仅要雷厉风行、整体推进,还要搭建更完善的平台,强化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 今年是因公出国(境)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年,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举国上下需要共克时艰。如何建立良性的制度范本进行推广和深化,使不合理的行政成本受到有效遏抑,仍然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