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在陕西渭南乐康公司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中,有10吨问题奶粉被销往广东,虽然此案已逮捕了3名犯罪嫌疑人,但如今又出了蹊跷事:广东真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由陕西省渭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上记录,三聚氰胺项目的检验结论为“未检出”。(2月9日《南方都市报》) 到底是被收买,还是工作疏忽,渭南质检所对三聚氰胺超标的奶粉开出了“通行证”?原因可能并不重要,这不仅因为,所有的原因充其量只是一种说辞,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什么样的原因,也都只是为了说明一点,那就是在这一轮三聚氰胺事件中,监管部门依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毒奶粉的链条中来。 每一袋问题奶粉的背后,都有一个“渭南质检所”。关于三聚氰胺,这是我们所能想到的唯一真相。从2008年那个奶粉迷离的秋天,到这一轮的问题奶粉风波,真正让公众感到如患结石一样疼痛的,正是监管的失序与失范。三鹿奶粉那顶“免检产品”的帽子,三鹿事件中相关部门在舆情汹汹之下长久的沉默,以及此番风波中,相关部门对“上海熊猫”、“陕西金桥”等问题奶粉出现后秘而不宣的查处,即在于此。 三鹿事件以来,我们见证了“结石宝宝”、高官去职、行业震荡,直至《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的悲情与疼痛之后,一切真的得到了改观吗?尽管《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检验、信息公开等都做了专门的规定,但是当我们已经步入“后三鹿时代”,“渭南质检所”为何依旧悍然出现? 因此,只有监管部门让公众放心,那么食品安全才真正能让公众放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渭南质检所”这只麻雀需要被认真解剖,因为我们应借此,来找到一些地方的监管者为何一再成为食品安全之祸首的深层原因,找到《食品安全法》不再沦为一纸空文的机制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