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民主政治进程的重大跨越——写在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表决之际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8
摘要:民主政治进程的重大跨越——写在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表决之际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宗堂、邹声文、周婷玉)2010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将是一个令人瞩目、令人期待的时刻—— 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


民主政治进程重大跨越——写在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表决之际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宗堂、邹声文、周婷玉)2010年3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将是一个令人瞩目、令人期待的时刻——

  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审议修改后提请表决,近3000代表将投下神圣的一票。

  历史前行的步伐也许缓慢,但每一步都应坚实;历史也许不会在瞬间完成跨越,但每次跨越都必将非凡——

  走过57年的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即将完成又一次重大跨越,中国人民将享有更高层次的选举权平等……

  从无到有,不断发展。选举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的每一步,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制度是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石。选举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成为社会主义中国民主政治史书上绚丽多彩的一页。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一上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形象地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因地制宜创造的选举方法——“豆选法”,这也成为新中国民主选举制度的前奏曲。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定于当年“召开由人民用普选办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接着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决定成立选举法起草委员会,起草选举法。

  这是一场与时间展开的赛跑。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短短时间里,选举法草案即起草完毕。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3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实施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

  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按照选举法规定,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规模的普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民主意识激发的中国人民以空前的热情和激情,投身于这场事关自身利益和国家政治的选举之中。

  据统计,在这场全国范围内共有2.78亿选民参加的民主选举中,最终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也为此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获得通过,这部广受好评的宪法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行——“文革”10年,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遭到破坏,选举制度也遭到践踏。

  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选举法。这是我国选举制度摧毁后的重建,是历经浩劫的重生,使得这一制度重新回到法制轨道上来。

  其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推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又先后4次修改选举法。我国选举制度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走向成熟。

  城乡选举代表的人口比例由8:1提高到4:1,县人大代表的间接选举发展为直接选举,等额选举发展为差额选举,对正式代表候选人进行预选……

  历史无言,却也有力。每一次修改,都是对选举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每一步前行,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在新中国对选举制度进行了一个甲子的艰辛探索后,一个关于选举制度更为重大的修改在逐步酝酿。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重大宣示,为完善社会主义中国的选举制度指明了方向。

  全国人大常委会随后即着手调研选举法的修改,并于2009年对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两次审议。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修改就是被通俗称之为城乡居民选举中的“同票同权”,真正实现选举权上人人平等。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上稳步前行。

  从“8:1”到“1:1”,历史的每一步前行都与时代发展同步,也不断践行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庄重誓言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权利。选举制度的日渐完善,平等选举的逐步实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体现。

  根据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农村和城市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为8:1。即:农村每一个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8倍。对省、市、县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也作了“同样性质”的规定。

  “这些在选举上不同比例的规定,就某种方面来说,是不完全平等的,但是只有这样规定,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才能使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与其地位相当的代表。”1953年,邓小平在关于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坦承了特殊历史阶段的选择。

  长期研究选举制度的中国人大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认为,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1953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人数比例为13:87,人口构成的工农比例相差悬殊。这样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只有规定城市和农村代表分别代表不同的人口比例,才能保证工人阶级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占相对多数。

  水有源长流,树有根长青。基于国情和实践的民主政治才更具生命力。历史长河中,我国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修改选举法,逐步完善民主选举制度,在推进民主政治进程中迈出一个个坚实步伐。

  1982年修改选举法时,就曾根据有关地方的意见,增加规定:“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镇的人口特多的,或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甚至一比一。”

  1995年,我国居住在城市和农村的居民人数比例大致为30:70。在当年对现行选举法的修改中,将原来全国和省、自治区这两级人大代表中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从原来的8:1、5:1,统一改为4:1。

  “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城乡人口比例也有较大的变化,应当根据新的情况,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比例。”顾昂然当时作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草案说明时说。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全国城市化率已达46%。另据统计,2008年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为46比54,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我国各级人大经历了数次换届选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3月8日,王兆国在作此次选举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时说。

  时光回溯到57年前——1953年邓小平在做选举法草案说明时的话语,振聋发聩,如在耳边——“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们将来也一定要采用……更为完备的选举制度”,“过渡到更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选举”。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前,无疑更加凸显其非凡的现实意义。

  从“票权平等”到“票值平等”,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我国选举制度的坚持和不断完善,是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选举权的平等。”韩大元说,这一平等原则,即公民与公民之间所享有的选举权平等,不应该存在任何差别对待和身份歧视。平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法治国家的精髓之一。

  他说,选举权的平等原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投票权平等,即一人一票,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二是每一票的价值平等,即一票一值,所有公民所投下选票的效力应当尽可能平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为贯彻平等原则,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此次选举法修正案草案还规定了各地方在国家权力机关有平等的参与权,各行政区域不论人口多少,都应有相同的基本名额数,都能选举一定数量的代表,体现地区平等;之外,各民族也都应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要有一名代表,以体现民族平等。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奋斗的成果,是历史的选择。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这次修改选举法,将从制度上保证一线工人、农民的代表比例,其目的是扩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基础,强化人大的监督权,扩大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新探索。”韩大元说。

  他认为,这有利于促进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提升公民政治素质,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发挥提供主体条件。

  北京行政学院教授袁达毅表示,这样规定有利于在国家、地方和基层重大事务决策过程中,更充分地听取来自基层的意见和要求,更好地反映基层群众的利益诉求。

  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人民把国家的、民族的和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可靠保证。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必将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基础,让根植于人民大众这一土壤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