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评《土地复垦条例》出台的重大意义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中国国土资源报 保发展守红线的坚实保障 ——评《土地复垦条例》出台的重大意义 《土地复垦条例》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标志着土地复垦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这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件大事,也是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保障发
中国国土资源报


保发展守红线的坚实保障

 ——评《土地复垦条例》出台的重大意义

  《土地复垦条例》由国务院正式发布,标志着土地复垦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道路迈进了一大步。这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件大事,也是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于保障发展、保证粮食安全、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土地复垦工作大有可为,《条例》出台正逢其时。我国不仅历史上留存了大量毁而未复耕的废弃地,而且建设、采矿等人为活动破坏的耕地数量还在急剧增加,生态环境随之恶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亩左右可供复垦的土地中,仅因采矿破坏的土地面积就达几百万公顷,而且仍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增。这些土地绝大部分是耕地或基本农田,具有十分优越的复耕潜力。在现有耕地总量频受冲击的不利条件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潜力极为巨大的后备耕地资源。因此,通过加大土地复垦力度,为废弃、损毁的土地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最终实现耕地总量扩容,成为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我国土地复垦立法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显著。早在1988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土地复垦规定》, 1986年的《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规章制度,同样对土地复垦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截至2009年,全国复垦的土地达到几千万亩,复垦率由1987年的1%提高到目前的25%左右。土地复垦基本实现了“不欠新账、快还旧账”的目标,土地复垦与破坏数量实现了基本平衡。

  毋庸讳言,立法滞后、组织不力、监督管理以及奖惩手段欠缺,一直是土地复垦工作的“软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土地管理体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土地复垦规定》的一些条款、规定远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比如,有些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够强,对企业不履行复垦义务或者长期不落实土地复垦资金等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对历史遗留废弃地复垦的激励机制等。这些问题导致损毁土地面积持续增加,大量历史遗留或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没有落实,而且投资机制不健全、资金缺口巨大。以土地复垦费为例,我国每年一般只征收到几亿元,远远满足不了高昂的复垦支出。与国外50%以上的土地复垦率相比,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任重道远。

  《土地复垦条例》出台后,将有力破解上述难题。《条例》首次明确了历史遗留废弃地复垦的责任主体为政府,要求加强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建设用地指标计划安排、土地复垦费征收管理、占地主体应履行责任和义务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切实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农业、林业、环境保护、财政、公安、国土资源等职能部门要加大行政管理、监督检查、税费征收的力度,对不履行复垦义务的,要坚决停批建设用地和矿业权;对构成犯罪的,要坚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条例》的出台,对于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对于大力保护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将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责任编辑: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