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 学历歧视始于录取批次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078人参与):57.5%的人感觉目前招聘中存在学历“查三代”(查博士、硕士、本科毕业学校)现象。受访者中,92.3%的人受过大学教育。 对于就业中的学历歧视,社会舆论普遍抨击,认为这有违就业公平,助长“学历情结”。然而,换在另外的语境中,人们却又公然鼓励和维护这种“学历歧视”和“学校歧视”格局。这就是在高考招生中,实行分批次集中录取,985高校、211高校和一些地方重点建设本科院校放在第一批;一般公办本科高校放在第二批;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院校放在第三批;高职高专放在最后批次录取。这种分批次录取、强调学校等级的格局不打破,学历歧视只会越来越严重。 在我国高考录取中,有一个重要概念是批次控制线,具体指,每一批次高校必须在这一控制线之上录取学生。由于在前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才录取后一批次,因此,绝大多数一本高校的录取分数,要高于所有二本院校。这样的录取规则设计,实则就把学校分为不同的档次。可以说,这是用人单位看学生的学校出身的根源所在。 高考的录取批次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显然不利于学校的平等竞争,但对于打破录取批次,舆论却普遍反对,认为这样可能导致严重的招生腐败。按批次录取,有一种说法是“低一分也不能录取”,即如果某考生分数低于一本控制线一分,他通常只能进二本院校,而不能被一本院校录取。这被认为是保障录取公平的基准线。打破录取批次,录取就不再受批次控制线限制,人们不免担忧,假如某985高校的录取分,甚至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录取分一样,这不是彻底乱了套吗? 站在大学竞争角度,根本就不应该有所谓的985、211,学校应完全靠办学质量获得地位。人们担忧985、211失去批次控制线的控制后,大搞权钱交易,低分学生反而获得国家更多的教育资源——这是用现有的学校等级管理制度,去考量大学自由、平等竞争格局。在学校等级制度中,再劣质的大学,只要被列为重点,在第一批招生,都不愁招不到学生,也不愁得不到国家计划的支持,它们倒是可以不关注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生源质量。而在平等竞争的教育环境中,劣质的大学将失去制度的保护。如果一所大学自甘招收分数极低的学生,等待它的很可能是没有学生选择,最后破产关门。 目前大学的等级森严,才是妨碍学校进步的障碍。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中,学校要获得好的生源,不是靠办学质量,而是通过公关政府部门,获得更靠前的录取批次。 如果一边努力捍卫学校的等级制度,认为这可保障“公平”,而另一边又在呼吁破除学历歧视,促进“公平”,这是严重的人格分裂。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全面的公平观,系统清理所有制约公平的不平等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