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法制动态 案例判例 法律文书 合同范本 法律论文 站盟合作 公证案例 律师 法制视频

法制时评

旗下栏目: 法制焦点 业界动态 热点案件 社会经纬 法制时评 地市司法 境外司法 立法草案 法规释义

让伪慈善退场,才有真慈善到来

来源:新浪网 作者:介子推 人气: 发布时间:2013-12-17
摘要:南方都市报 让伪慈善退场,才有真慈善到来 关于中国慈善的话题,最近一直没有中断,从“郭美美”到被冠之以“卢美美”事件的卢氏父女,以及他们的会议经济和合影经济。而后者也让越来越多在外围旁观的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慈善?中国又究竟需要怎样的慈善?
南方都市报


让伪慈善退场,才有真慈善到来

    关于中国慈善的话题,最近一直没有中断,从“郭美美”到被冠之以“卢美美”事件的卢氏父女,以及他们的会议经济和合影经济。而后者也让越来越多在外围旁观的人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是慈善?中国又究竟需要怎样的慈善?今日南都深度周刊多篇调查报道出街,力图为读者还原卢俊卿其人和他所创办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卢俊卿和他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简称世华会)被公众广泛知晓,源于一个名为“中非希望工程”的跨国慈善项目和该项目一位个性张扬的“八五后”执行主席卢星宇,而后者正是卢俊卿的女儿。在“郭美美”事件余温未散之时,身兼慈善项目要职的高调“晒幸福”,一时间引来网络的围观和质疑。媒体随后的调查发现,作为“中非希望工程”实际运作方的世华会,其运营模式的核心却是合影经济和会议经济:通过举办各种会议、论坛,通过相关渠道拉来在职或者退休的官员出席,参会企业家用不等的费用来换取与贵宾用餐、合影等机会。概言之,即“交钱,跟官员照相”。而世华会,便是此种畸形会议经济圈中的后起之秀。

    2005年初,一家股本仅为1万港币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尽管卢俊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世华会是社团、公司双注册,注册公司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但在香港警署查询的结果却是,社团的注册是在4年之后的2009年7月1日,在此之前,世华会已经开始用社团名义举办活动、邀请入会。2006年6月,卢俊卿一口气还注册了14家以“世界杰出华商”为名头的公司,这些注册均通过以协助注册公司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中介公司完成,而据该中介公司网上报价,每次注册的费用只需5000元人民币。就是这样一系列的皮包公司,却在短时间内一跃成为国内会议经济的翘楚,其中玄机耐人寻味。

    到目前为止,世华会已发布11份公告来回应舆论质疑,但在自说自话的往复中,倒是让人们越来越看清楚,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其实相当低端,惟一貌似高端的就是所谓“人脉整合”能力,辅之以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政治地标式场所,给人以“通过世华会,可以轻易接触到政商高层,获得重量级的高层人脉”的错觉。

    正是在这种被营造出来的国家级氛围中,活动举办方与参加的企业家群体各取所需,其间作为对价存在的,则是高额的各种费用——— 尽管,按照卢俊卿的说法,“世华会是一个公益的非营利平台,做了六年没收过一分钱”,但这些以协会为名收的钱却都被世华会关联公司所“吸收”。据南都获得的资料显示,世华会在其活动邀请函中公然把跟官员合影进行明码标价——— 随着出钱多少不同给予全体代表合影、安排小范围合影和单独接见、合影的待遇,甚至连官员在人民大会堂与全体代表合影时的“前排就坐”位置,也有实价。

    即便是再畸形的供需关系,也有一套内在的逻辑支撑其运作。在中国,有一张甚至多张跟各级官员的合影供于厅堂、印在宣传册前端,是大大小小的企业家都不约而同热衷的事情。深究其中的原因会发现,越是在市场秩序仍在建构中的地方,因为权力几无对手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使得商业与权力的结盟成为企业家尽力不得不追求的无奈目标。在无法到达真正结盟的过程中,一次晚宴、几分钟的会见或者几张合影便成为退而求其次的意淫,成为某种“上面有人”的赤裸暗示。长此以往衍生出的,便是像世华会这样貌似庞大的企业帝国。畸形的会议经济及其附带的合影生意,自有其生存的深厚社会土壤,不是空谈告别就能彻底杜绝的,但并不能因此放弃对丑恶的揭露和追问。

    现在看来,作为“中非希望工程”的实际运作方,世华会为此次慈善项目运营和募款的方式与之前卢氏企业的会议经济并无实质区别,只是试图在会议经济与慈善之间,实现某种嫁接。而此次“卢美美”事件引发的风波,公众所担心的恰恰也是,被纳入慈善范畴的“中非希望工程”项目,是否依然只是卢俊卿和他的会议经济的某个支流——— 级别更高的论坛、活动和会议,更宏大名号和更尊贵的来宾,所有会议经济所必需的要素,看起来已经万事俱备。这,会不会又是一个更大的局?这不是杞人忧天的担心,因为号称是“公益的非营利平台,六年没收一分钱”的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就是在这一来一回中赚得盆满钵满。

    据《财经》杂志报道,有慈善公益业内人士将世华会参与“中非希望工程”的意图归结为“以慈善项目为资本铺路,在当地塑造企业形象,维护政府关系,从而获取商业便利”。而世华会自己在对“中非希望工程”进行宣传时,也曾直言该项目系“慈善开路,商务跟进,为会员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品牌支持与合作捷径”。尽管按照近日某篇惟一被世华会官网转载推荐的关于卢俊卿的正面报道中,卢表示其主要精力已转为资助弱势群体和引导民营企业家们及其子女做慈善。但公众有理由追问,如何真正切断慈善资金向商业回流、慈善利益回馈商业利益的可能?而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差异,恰是国内外慈善境遇迥异的原因。

    是靠慈善富起来,还是富起来之后做慈善,这是中国式慈善遭遇的致命问题。人们对于中国慈善的失望,源于那些涉嫌靠慈善致富的人群;而中国慈善的惟一希望,则一定是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人们,心无旁骛地投身慈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前者的肆虐才最终导致后者望慈善而却步。中国慈善目前所遭遇到的信任危机,恰恰是其自救开始的一个转折点:让伪慈善退场,才有真慈善到来。为慈善肌体挤掉毒素,此其时也。

责任编辑:介子推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