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 慰问结束红包收回 公仆意识无从谈起 近日,陕西省宝鸡市发生一起“慰问结束,红包收回”事件。消息曝光后,有些网友对此表示“瞠目结舌”,引发舆论对形式主义作风的声讨。虽然当事方宝鸡高新区管委会1月25日对此事作出回应并致歉,但目前官方调查结论与公众的看法大相径庭——官方认为是红包发放“工作不细、考虑不周”,而公众认为是在“作秀”、走过场、演戏。 红包作秀损害了党和政府公信力 据《华商报》报道,1月20日,宝鸡市高新区部分环卫工人受到市级领导慰问,每人获得300元红包。慰问结束后,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拿到的红包又被环卫部门负责人收回。尽管有关人员事后解释称,参加活动的环卫工人此前已经发了300元奖金,所以不能重复发放,但仍被指“发红包慰问”是在走过场。 记者注意到,1月25日,宝鸡高新区管委会对此事作出回应,称报道刊发后,立即引起高新区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因在慰问中工作不细、考虑不周而造成负面影响,管委会领导对环卫绿化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责令其向参加慰问的环卫绿化工人说明情况并致歉。但是,高新区管委会的危机公关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公众舆论对他们的说明和致歉并不买账,普遍认为是在“作秀”、慰问走过场、演戏。 官方和公众为何会出现这样大相径庭的认识?中国行政伦理学会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王伟向记者表示,“红包先发后收”事件中的是非很明确,发出去的红包再收回来,这样做对不对是很容易判断的一个事情。“但是为什么某些方面的负责人会作出如此低级愚蠢的事情,这不仅仅是领导水平太差的问题。”他说,“从相关部门的回应上看,他们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错误,不过是‘工作不细、考虑不周’。这说明他们缺乏一种深刻的反省。” 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聂资鲁认为,红包作秀引发社会热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概括而言有三:一是败坏了领导干部的形象;二是环卫部门在领导慰问时发红包事后又收回,属媚上欺下之举,有损机关的形象;三是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胡锦涛总书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红包作秀已经不是群众利益的问题那么简单了,发了又收回的整个过程简直是愚弄群众。”王伟表示,“希望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能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红包成道具,根源是工作指导思想和作风存在偏差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节假日期间,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采取各种形式送温暖,关心慰问群众,这本是一件好事。“这种关心不能走过场。但现实中偏偏就有人把慰问当成‘演戏’,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眼球效应’……为了图名挂号,甚至为此不惜弄虚作假,这样的行为怎能不为老百姓所诟病?”聂资鲁表示,之所以出现红包作秀的现象,其根源是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存在偏差。 河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会敏表示,发出去的红包又收回来,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反映出有关部门缺乏求真务实的作风。 “红包不是慰问的市级领导发出的,而是由高新区管委会发出,等于是借用他人的钱发红包,红包成了道具。”崔会敏分析说,也有可能市里领导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慰问走了以后,红包被收回去。“这里面可能牵涉到上下级之间沟通的问题。也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慰问的领导不知道这些红包的来源,只管发红包,发了就走了,对善后的工作并没有关注。发出去的资金到底怎样了?是留在发放对象的手中还是被截留收回?对此,慰问的领导并不掌握,说明事后监督处理存在疏漏。”崔会敏说。 “光道歉是不够的,领导发的红包还应该回到环卫工人的手中。”崔会敏表示,“既然红包是慰问发给工人的,领到慰问金的环卫工人当时觉得挺温暖,那么还要把温暖留给环卫工人。”她认为,应形成一种制度性的规定,杜绝类似事情今后再发生。 满怀真心、诚心和爱心,创新社会管理,才能福泽百姓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说,对待基层群众没有小事。”王伟表示,“恰恰是这种小事情,反映出红包事件中某些领导干部的管理思想特别缺乏一种公仆意识。”他认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件事情披露之后相关部门的态度。 “我认为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当时一些领导慰问作秀这么简单,如果这件事情不能引起相关主要负责人和管理系统高度重视的话,那么今后还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王伟指出。 聂资鲁认为,把慰问当成“演戏”,利用红包来作秀,这其实就是一种腐败。“这种图虚名务虚不干实事的工作作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官场恶习,对我们的事业危害极大,应严肃处理!”他表示。 受访专家认为,该事件的当事方应该举一反三,彻查思想深处的顽疾,切实把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搞端正,杜绝变味慰问。“根治形式主义作风,各级部门和领导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做在平时,不要非等到过节才去四处表现‘亲民’。”聂资鲁指出,“另外,工作上应少务虚作假、欺上瞒下,多干真正惠及民生的实事,尤其不要以‘爱民’的名义做出那些让民众伤心的荒唐事。” “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要满怀真心、诚心和爱心,创新社会管理,才能福泽百姓。”聂资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