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报 曹 林 近日,深圳市8000名公务员走上街头开展包括擦鞋等服务,引发不小的网络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公务员上街擦皮鞋系作秀;有人认为“擦皮鞋”可以拉近公务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但也有人认为人们需要的是公务员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去“擦皮鞋”。有公务员接受采访时“委屈”地说: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嘲讽,但这些指责对走上街头从事志愿者服务的公务员不公平。(5月23日《人民日报》) 深圳公务员的委屈感可以理解,明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却被舆论如此苛责,自然会有不公感,甚至有人委屈地抱怨“今后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作为一个公务员,实在不用委屈于这种“做什么都被讽刺”,而应该以一颗公心和平常心视之。 实际上,遭遇这种“做什么都被讽刺”的,绝不只是公务员这个群体。可以到网络上“逛一逛”,即使是正确的话、正义的行动,也会有网友去挑刺和吐槽;无论什么事,都能引起纷争和歧见,吵得不可开交。不同观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你无法苛求每一个人都跟你有同样的视角和观点,无法寄望于自己的行为能赢得每个人的赞美和支持。在这个基本共识被撕裂的时代,众声喧哗的场景更是舆论空间的常态了。其实,在每个时代多数事上都是如此,大同是非常态,大不同才是常态。 当然了,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与“公务员”这个身份标签相关的事物,尤其会引发争议,即使再有意义的事情,也会招来舆论非议。这其中自然有非理性的成分,网友很多时候并不是针对某个公务员、某个部门或某种行为,对真相和是非也不是太感兴趣,就是想借此发泄某种不满情绪而已。有必要追问的是,这种情绪缘何而来?那位接受采访的公务员倒是很明白:不可否认,由于个别公务员的工作作风和公共形象受到老百姓抱怨,导致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嘲讽——确实如此,滥用权力的丑闻频发,以权谋私者、作秀者有之,民众对这个群体已经有了标签化的刻板偏见。不仅是“无论做什么都会被嘲讽”,与之相应的还有“无论说什么都没人相信”、“无论说什么人们都会从反面去理解”…… 公务员们有必要从中吸取的教训是,千万不要小看“个别”丑闻,公信力很容易就在这一起起“个别”丑闻中坍塌。公信力的坍塌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而重建起来是非常难的。所有公务员,都得很无奈地为“个别”公务员行为所导致的公信丧失埋单。公务员只能耐心地以一个个取信于民的实际行动,来改变“做什么都被讽刺”、“说什么都没人信”的尴尬现实。另一个需要放平的心态是,不要对民众评头论足几句那么耿耿于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一些国家,可远不是“说几句”这么简单。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社) |